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发布 2022-07-22 13:28:28 阅读 4213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1.知识结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2.地位和作用这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类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决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4.教学重点: 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二、以学定教——说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思维活泼,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操作、归纳等方式自主建构新知识。

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围绕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来创设情境。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直接导入新课,并展开自主**。

2. 动手实践。在探求运算律的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数学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在交流中感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新知。

教学准备:多**课件,作业纸等。

三、 以生为本——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自主**,合作交流。

1. 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1)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 谈话:如果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 和 ( 32 + 45 ) 5。

(4)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 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3. 揭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2)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 + b) ×c = a × c + b × c]

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4.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发现的全过程, 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 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

【设计意图:前面三题,学生很快根据乘法分配律正确地填数。由于第④题是开放的,有的把75写成两个加数的和再乘64的形式,也有的将64拆成两个加数的和再乘75的形式等,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数。

】2.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设计意图: 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3、完成第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 48×3-45×3可以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设计意图: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四)回顾再现,升华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将所学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梳理和巩固。】

四、提纲挈领——说板书。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 c + b × c

设计意图:良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本课的板书,简洁明了,展示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教学脉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经历自主探索,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案例分析。全椒县西王小学 邹华道。教学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unit 2 what time is it?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听 说 认读本课时主要句型 it s o clock.it s time for it s time to 能理解hurry oops,i m ready.等单词和短句。2.能够在教师的帮助和录音带的带读下朗读对话。教学重点 ...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 下册 期终试卷 A

一 计算能手 29分 1 直接写出得数 5分 2 用竖式计算 6分 3用递等式计算。9分 4 简便计算 9分 二 择优录取。5分 1 用统计图表示小明小学阶段每学期身高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a 方块 b 条形 c 折线d 都可以。2 在 中填上最大的数,使 既是 的倍数又是 的倍数,中应该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