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功》教案

发布 2020-03-11 23:50:28 阅读 887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能用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通过观察ppt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分析什么力做功,什么力不做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并会计算功。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具准备:ppt课件、木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由带有“功”的成语的意义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课本图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力对物体做了功。

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从有无成效方面分析力是否做功?。。前面的实例归纳得出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如何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

2)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得出以上三例中都不做功。

2、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1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例:教材p105例题,学生读题后提问:

1)马运货物时拉力方向、重力方向各是怎样的?

2)货物运动距离是多少?货物运动方向与什么力方向一致?什么力在做功?

3)货物匀速运动说明拉力与摩擦力有什么关系?

弄清以上问题后,学生阅读书上解题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力所做的功只跟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跟拉力方向、物体运动状态(匀速、加速或减速)等其它因素无关。

3功的计算的课堂练习。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也学会了计算功。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功

9.3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 理解功的定义 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思考 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2 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 1《功》教案

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功的概念 能用公式w f 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2 知道功的概念 理解功是物理量 知道功的单位。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是否的活动,认识功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1 1《功》

11.1 功 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功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由 力学中的功 和 功的计算 两部分构成。其中 力学中的功 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 明确了功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