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 公主岭市站前小学
年级: 三年级
教师: 赵立波
课程表。作息时间表。
早自习。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五节。
第六节。第七节。
第八节。第九节。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科年级年月日。
学生成绩考核表。
教材总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四、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六、教学准备:
1.卷尺和测绳 2.七巧板 3.钟面 4.转盘 。5.其他教具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课时安排:
一、测量(6课时)
千米的认识3课时。
吨的认识3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7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6课时)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测量。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5、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6、通过直观,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体会到美。
教学重点: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质量。
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恰当地选择单位估计舞台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准备:硬币、磁卡曲别针、铅笔、学生尺、卷尺、情境图、课件等。
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达到完善。在学习过各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教学时数:6课时。
一、测量 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5、培养学生认真测量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一分的硬币,**卡,学生尺及文具。本课使用的课件。
教学方法:测量法、讲授法,发现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观察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同学们从二年级的小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在二年级里同学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
下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对这些长度单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
1、一棵大树高12 ()
2、一支铅笔大约长18()
3、小明的身高124()
4、一张床长约2()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很好,同学们再看看这个题:一个硬币厚大约2(),用一个什么合适的单位比较好呢。好,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
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数学书,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数学书的宽大约是多少,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并将你估计的结果记下来。然后老师找二至四名学生回答他们的估计结果。
填在黑板上面的**里。
谁估计的结果比较正确呢,怎样来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下面请各小组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宽、厚。同时将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一下如何表达课本的长、宽、厚 。
通过我们的测量,我们发现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正确的表述书本的长、宽、厚,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老师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你手中的学生尺你能发现毫米与其它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出,最后出示第二个课件的激趣导入:领导学生一起来数一厘米里有多少个毫米。
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
2、接下来再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下1毫米的长度,用手比划一下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储蓄卡、**卡)
同学们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再量一下看看1毫米的厚度大约有几张纸。
3、 让学生独立的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三、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然后老师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在日常生活中储蓄卡、**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一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进行测量。
2、第二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第三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 1课时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2课时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 上 教学计划。新丰三小季自存。一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在前四册教学的基础上,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 关于第一学段内容标准的要求和这套教材的整体编写规划,在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活动 四个领域安排了如下内容 1 数与代数。10000以内数的认识 读写和大小的比较。整千数加减整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学期总备课。主要内容。一 数与代数。数与计算 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原来与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共同编排在第四册。2 有余数的除法。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3 多位数乘一位数。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4 分数的初步认识。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风筝厂见闻 两 除以一位数。第一单元两 三位除以一位数。第一课时。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整百 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3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