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的乘法口诀练习

发布 2019-12-17 05:07:28 阅读 1136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5的乘法口诀练习。

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5的乘法口诀,记住5的乘法口诀。

、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对口令。

一五()(一十四五()(

三五()(二十五二五()(

学生模仿,同桌同学互对口令,看谁对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熟练了五的的口诀。

2、写乘法算式。

正正()(正正正()(

正正正正()(

3、填口决。

三五()(一十四五()(

五五()(二十五二五()(

第1页/共4页。

4、计算。53=51=15=55=52=45=54=25=5、看图写算式。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对乘法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二、实践题。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三五()二五()

四五()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第2页/共4页。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实践后,达到熟练口诀的记忆。

第3页/共4页。

三、随堂练习。

第4页/共4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乘加 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 乘减。施教日期 年月日。课题。乘加乘减。共几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并学习了1 4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学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后面的乘法口诀,利用乘加 乘减的计算,可以很快找到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投影 小棒。看图列式计算,你有...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乘加 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 乘减施教日期 年月日课题乘加乘减教学内容。二 上 第11 12页的内容共几课时课型新授第几课时3教学目标。1 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 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 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2 初步体会到利用乘加 乘减可以帮助记忆乘法口诀。3 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的内容及第59页练习十二的第1 5题。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 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2.通过讨论 交流,使学生发现解决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3.通过乘加 乘减式题,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重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