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教案

发布 2024-03-18 12:10:01 阅读 1896

第七组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主题。选文有:

《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课文后面有“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口语交际。

习作”紧扣“勿忘国耻”的主题安排,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盛衰与个人命运关系密切,感悟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回顾。拓展”中有“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28个生字,会认23个生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4.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5.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总课时:

12课时。21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举世闻名”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三、四自然段。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3.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教学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准备:**资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我们当中的哪些同学去过圆明园遗址?请你这位导游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圆明园?

2.你说的对,现在的圆明园就是一片废墟。它以前就是废墟吗?那以前又是什么模样?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样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解开我们的疑团。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被毁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1)记清字形。

“置”是上下结构,下面的“直”部分是三横。

“统”是左右结构,右边部分不要忘了小不点。

“略”是左右结构,左边“田”,右边“口”,勿颠倒。

注意区别形近字“损”和“捐”;“销”和“锁”;“征”和“证”。

(2)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简介圆明园。

教师可以指名学生介绍圆明园,适当时候引出话题和适当补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师****资源中的圆明园简介,让学生更加了解圆明园。)

四、作业布置。

1.认真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在朗读中复习上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上节课我们总结: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联系课题,你发现什么问题?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回答。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质疑: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自学“辉煌”(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请你从2-4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话,认真阅读,提出问题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

2.小组推荐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重点点拨:

(1)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结构布局;

(2)指导学生明白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小结:圆明园的建筑曾经是如此的辉煌,可后来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那些珍贵文物后来怎么样了?让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寻答案。

三、学习“毁灭”(第5自然段)

1.教师可**《圆明园的毁灭》的音频资料,通过上面的画面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满腔愤怒呢?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哪些句子突出表达了你的愤怒?

4.指名读。

四、总结课文,适度拓展。

1.直到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站立在空旷的田野上。它不会说话,却向世人昭示着中国屈辱的历史。

2.当你站在圆明园的面前,你最想说些什么?

3.有人曾经提议重建圆明园,你觉得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建筑艺术的精华毁灭。

爱)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恨)

六、教后记。

22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过程与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意思。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教学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2.多**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你们可以说说你们所知道的革命英雄,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

2.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五位英雄,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字音方面:注意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文中生字除“嗖”外,“斩、坠、仇”都是翘舌音;“葛”字读第三声不读第二声,“吼”的声母是“h”不是“k”,“崎岖”的韵母也要注意区别开,注意吐字清晰。

字形方面:“葛”不要多写一竖,“昂首挺胸”的“胸”不要少写一竖。

(2)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居的地势有利。

三、快速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

课文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引上峰顶,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

五、作业设计。

文中的字里行间彰显着五壮士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对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找得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学习成语。

1.请同学们读读课前准备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1)课文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称作“五壮士”?

(2)他们有哪些英勇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读读最使你感动的句段,谈谈感受。

2.分小组学习讨论。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1)读课文原文。

(2)谈感受,大家补充。

(3)富有感情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五壮士跳崖的部分,尝试背诵这些内容。

5.**狼牙山五壮士的知识拓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故事。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五壮士的什么精神?

3.总结中心。(英勇顽强,勇于牺牲)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unit7after school a 能听得懂 会说 会读和会拼写单词和词组over,after,school,look for,join.100 学生听懂 会说 会读。80 学生能拼写。能听得懂 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和句型 perhaps they are.教学目标i ll go an...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综合测试三。一 填空。1 0.5平方千米 公顷。2 2.5公顷 平方米。3 7200m2 公顷。4 8450000m2 公顷 平方千米。5 正方形的边长8m,它的面积是 m2。6 李明的平均步长65cm,他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要走450步,他家到学校的路程约有 m。7 只有 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五年级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统计 中心发言人材料。一 教材分析 四年级 下册 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