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

发布 2024-03-03 21:15:08 阅读 6949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2. 反复读文,能根据文意,给指定的文段断句。3.熟读课文,给文章拟题目,概括主要内容。4.结合语境推测实词、虚词的意思,将重点词语积累到活页纸上。

二、重点难点。

断句,理解内容,积累词语。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明确高考要求。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

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3.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翻译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5.

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

环节二:名言导入。

演示文稿出示】

刘伯温:“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孙子兵法谋攻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说百战百胜,并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而不必开战就能降服敌人,使敌人屈服,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提问:1.刘伯温何许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明朝开国重臣,辅佐朱元璋完成建国大业。

2.你知道那位历史人物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人?

—引出本文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就给我们展示了这么一位神奇的人物。

环节。三、课堂学习。

一)给指定文段断句。

1.请学生朗读文章第段,试着断句。

反复朗读,用铅笔根据文意断句。

2.说明如此断句的理由。

3.第段,由学生自愿明确断句理由。第2段集体明确。

教师提示:断句注意。

句末语气词、说话、地名等注意。

二)理解内容。

1.请学生在断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段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

—第1段:**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2.请学生读第3段结尾两句话,根据烛之武劝说的结果,概括文段内容。

—第3段:劝退秦师。

3.请学生反复读第4段,概括内容。

提示:出现的两个人物——子犯、公(郑伯)

补充: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

—第4段:晋军撤兵。

4.给文章拟题目。

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主要人物,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烛之武智退秦师;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词语理解。

1.请学生根据语境解释文章中加黑体的词语含义。

2.下发原文注释,让学生解决疑难词语。

四、布置作业。

1.你认为文中的哪10个词语需要记住?请带着它们所在的句子,标注句序,写在作业本上。【留出解释词语的位置】

2.选择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虚词,查古汉语常用字典,把它的主要用法标出来,写到作业本上。从本文中或者初中学过的文章中找出每个用法的典型例句。

五、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围郑。

临危受命不战而屈人之兵。

劝退秦师。晋公退兵。

六、课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

精品文档。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李桂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 左传 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3 掌握文章 现的古汉语知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 好资料。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李桂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 左传 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3 掌握文章 现的古汉语知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课时 导学案

2.1学习第一部分答案。2.1.1前两节诗,一共十行有三行重复,这样的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2.1.2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