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2-27 17:55:06 阅读 6580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

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 确定性:

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

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如a=,则4a,8a,32a.(请学生填充)。

2) 互异性:即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说明: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因此,以后提到集合中的两个元素时,一定是指两个不同的元素。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

3)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iii)课堂练习。

iv)课时小结。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v)课后作业。

一、 书面作业。

二、 预习作业。

1. 预习内容:课本p4—p6

2.预习提纲: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怎样表示,试举例说明。

2)集合如何分类,依据是什么?

教学后记。

1 1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1课时 1 课时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 2.掌握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集合的表示。2 学习任务。1 学习任务一 集合的含义及特征。练习1 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2 地球上的小河流。3 周长为10的三角形。4 比2008大的数。5 面...

1 1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

1 1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含义。2 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3 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4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 集合含义。教学难点 集合含义的理解。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法。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i 提出问题 问题1 班级有20名...

第一课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1.能选择自然语言 图形语言 集合语言 列举法或描述法 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学习过程。一 课前准备。1 常见的数集有。2 填 或 3 n,3 z,3 q,3 r.二 新课导学。1 80班的全体同学可以形成集合吗?新知1 集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