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2-27 16:15:05 阅读 1033

课题:第三单元溶液。

学校邹坞一中主备人张中洲

课型:新授

课标要求:1、认识溶解的过程,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了解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会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4、知道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能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5、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感受化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溶解的过程,认识一类混合物——溶液,以及溶解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此外,简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去油污原理——乳化现象,并与溶解现象作比较。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并且是“均。

一、稳定的”感性认识,再进入对溶解过程的微观分析,然后更进一步通过实验**从能量角度认识溶解过程。最后对比认识乳化现象。

溶液在日常生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对溶液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例如:将水、牛奶、橙汁等认为是溶液;对于溶液的均一性没有科学认识,会认为一杯糖水下半部比上半部分甜。因此教学中既要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引导他们从感性认知发展到理性认知,细观察、深思考、多想象,将生活概念修正、转化为科学概念。

学习建议:1、通过亲手实验弄清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多种方法实现不饱和食盐水转变成饱和食盐水。

2、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公式计算;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

学习目标:一、单元目标。

1、通过对食盐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分析,知道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性——均一性和稳定性,并能初步区分溶液和乳浊液等其他分散体系。

2、通过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的微观分析,了解物质溶解的微观实质,知道溶剂微粒与溶质微粒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相互溶解。

3、通过实验观察饱和现象与不饱和现象,了解物质的溶解受多种因素影响,达到饱和状态需要一定的条件,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4、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以及能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5、通过实验活动了解乳化作用及洗发液的去污原理。

6、学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常用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学会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方法;练习在实验室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本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食盐溶解于水的微观分析,认识溶解的本质和溶液的特性。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之一事实。

3)了解溶液、浊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食盐溶解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形成化学学科独特的观点——微粒观。

2)通过**不同物质溶解后导致水温变化的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能量变化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溶解的实质和溶液、乳浊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溶液的概念并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教学难点:溶解的微观实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镇上有一家洗衣店,有一天,化工厂的一名工人拿了一批工作服来清洗。工作服上的污渍主要有氯化钠、蔗糖、润滑油、碘等。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打算怎样清洗这批工作服呢?

学生讨论,交流答案。教师总结。

衣服上的氯化钠、蔗糖,很容易洗去,但油污和碘却不容易清除,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怎么清除这些物质,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学习了本节课,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些问题了。

二、活动**一。

同学们在家里都洗过衣服吧?洗衣服时,你用到的最主要的物质是什么?(水)

你认为水起到什么作用呢?(溶解)

我们回到故事情境中,进行——→活动**一。

工作服上的污渍主要有氯化钠、蔗糖、润滑油、碘等。这批衣服上的污渍都能用水洗去吗?(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实验一。

我们来进行一组小实验,同学们分组合作,共同**。分别将食盐、泥沙、植物油、蔗糖和硫酸铜五种物质溶于水中,并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食盐、蔗糖和硫酸铜这三种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植物油浮在水面上,形成上下两层;泥沙不溶于水,沉淀在试管底部,也形成上下两层。

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作服上的哪些物质可以用水洗去呢?

氯化钠和蔗糖能够用水洗去,它们都能溶于水。)

食盐、蔗糖和硫酸铜能够溶解在水中,它们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从微观角度来观察一下。

阅读课本59页了解溶解的微观实质。

刚才的小实验,我们还可以发现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也就是说工作服上的润滑油和碘不能用水洗去。用水不能洗去的污渍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活动**二。

学生实验二。

小组实验,分别将植物油溶解在汽油,碘溶解在酒精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将植物油溶解在汽油,碘溶解在酒精中,它们溶解后形成的是和食盐、蔗糖、硫酸铜溶于水后一样的液体。

通过**,我们知道润滑油能够溶解在汽油中,碘能够溶解在酒精中。

总结出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了解实验室及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液。

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及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知识小结:——总结溶液的有关知识。

三、活动**三。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课本59页实验**3-1进行试验。

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氢氧化钠:溶于水时升温。

硝酸铵:溶于水时降温。

四、活动**四。

将第一个分组实验中的植物油和水形成的浊液,加入几滴洗洁精,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了解洗洁精等乳化作用。

五、思维拓展。

1)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植物油溶解在水里了吗?

2)用汽油擦除衣服上的油污,用洗涤剂清洗盛过植物油的试管,分析二者原理是否相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现在知道如何来洗这批衣服了吧?

对本节课小结。

课后作业:见助学。

板书设计。第三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1、定义。

2、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氢氧化钠:溶于水时升温。

硝酸铵:溶于水时降温。

二、乳化作用。

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证明:从微观角度来展示、认识物质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正好澄清了学生此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前科学概念,也使得本节课成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特征思维的良好契机。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验到结论、从宏观到微观,环环相扣、对比鲜明,问题得到解决及时,而又相互印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理解的效果。

充分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物或实例,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待认识物质、改造物质的意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研究的三大核心领域:

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其实正是可以有机融合为一个共同的目的,直指化学研究的本质意义——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更加美好。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10.11 授课人胡安金 课型 新授课。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1 知道什么使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质溶剂。2 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般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起点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如果问学生什么是溶液,学生可能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种种液体,如 水 醋 酒 饮料等。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溶液之前,可能对溶液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教材直接从学生熟悉的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入手,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溶液是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并且由于溶解过程是微观粒子相互扩散 ...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习任务 1 知道并能举例说明有些物质是有酸性的 有些物质是有碱性的。2 知道什么是酸碱指示剂,会用石蕊 酚酞等酸碱指示剂 或试纸 定性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学习重点 1 石蕊 酚酞遇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的变色情况。2 使用石蕊试纸测定某些溶液的酸碱度。课前自主学习 1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