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桂林山水。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一、 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 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 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
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带学生进入**描绘的美景中。
1、 **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 学生对**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 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 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 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 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 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 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 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 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 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一、 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 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 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或**,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 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 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 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 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 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 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 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一、 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 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 自拟题阅读作业。
例: 1、 找近反义词;
2、 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 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 “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桂林山水甲天下。
2、林海。教学内容:人教版十一册第2课。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四人小组讨论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
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
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19 林海。
岭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本单元精选了四篇出自名家之手的美文。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交融的情景,悠远的意境共同为我们描绘了夏日的自然风光。夏 紧紧抓住了夏天热烈 金黄 紧张的特点来赞美夏天的景物和人物,段段紧扣主题,句句不离主旋律。由对夏日的总轮廓描写到聚焦长满庄稼的田野 由歌唱自然到赞美人类,内涵丰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讨论者 曹建平李金娥黄媛媛张智慧王红梅张小华。执笔者 张智慧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 单元教材分析。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 习作和一个回顾拓展。其中,山中访友 和 草虫的村落 是精读课文,山雨 和 索溪峪的 野 是略读课文。这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组。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 感受大自然 为主题,编排了 山中访友 山雨 草虫的村落 索溪峪的 野 四篇课文,其中 山中访友 草虫的村落 为精读课文,山雨 索溪峪的 野 为略读课文。山中访友 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的 朋友 的那份身后的感情。山雨 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