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教案

发布 2024-02-04 00:19:59 阅读 4294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你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你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你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最后四位数字。

1、夏。教学目标。

1 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请学生辨析哪一幅**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 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 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 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 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 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 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

(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 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 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 背诵课文第一段。

4 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板书:夏。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赞美春与秋之间的**季节。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 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 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 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 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 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 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 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 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 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 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 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 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 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 密西西比河风光。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 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教材简析。本文是着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

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文章开头的一段是对全文的综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这一段总写了密西西比河给人的印象。

在课文的段,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第2段,作者主要写西岸风光。“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

”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芳草碧连天的壮阔景象。接着,作者用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西岸静谧的风光——“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读到这里,那自由自在的逍遥场景便跃入眼帘;“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第3段,作者笔下的东岸风光是热闹的。

“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如果说第3段侧重植物的描写,那么第4段则侧重写东岸的动物。

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性的描写。“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作者为前面的对比作了综述。然后,他赞叹道:

“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这里,作者用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总体印象。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也是文章的中心段。

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作用,理解“风光旖旎”的意思。“旖旎”一词运用范围不广,要让学生会读,并知道在什么地方用。

第2段:这段写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和野牛的闲适。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想象草原的景象,感受它的魅力。“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抓住几个动词,体会野牛自由自在的快乐,“长髯”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适当提示。让学生通读此段,感受西岸风光的静谧。

第段: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写了东岸风光的热闹和喧嚣。随着风光特点的变化,作者的笔触也开始活跃起来。

第3段主要是写植物的葳蕤丰茂。“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写的是植物的数量众多;“茁壮生长,高耸入云”,写的是植物的生长状态。这里,作者罗列出植物的品种:

“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槭树”、“鹅掌楸”、“木兰树”,让学生找找这里写了哪些植物,了解作者罗列出它们名字的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东岸植物的茂密景象。这里,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拟人的手法赋予了东岸植物鲜明的性格,让木兰树的特点更加突出。第4段写的是动物,有的词语学生见得少,作者的构词手法也与从前的文章有一些区别,因此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句子。

如“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等词句,要让学生完全读通,掌握句子的语法停顿。学习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5段:这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河的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仍然是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词语,进一步理解全文。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总体感受课文,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背诵去积累词句。

课后第2题:这是课文的自学提示,课文的风光描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

课后第3题:目的主要在于积累。这几个词语表现力丰富,对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很大好处。

4、黄山松。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 积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材简析。本文是着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

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

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

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

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

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

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

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六年级下册教案

信息技术。六年级。备。课。本。教师 托合提苏莱曼。年级 六年级授课人 托合提苏莱曼。备课时间 2014年2月24日授课时间 2014年2月28日。第1课 机器人 系统的应用与 直行 模块。教学目标 1.学会有和 执行器模块库 中的 直行 模块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走直线。2.学会用 执行器模块库 中的 ...

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正 反比例的意义,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 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

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古风新韵。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 但愿人长久 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曲 游子吟 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 旋律上的不同。3.能用轻柔 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花非花 在吟诵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