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

发布 2023-11-27 03:50:05 阅读 6460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的例8。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准备】课件。

情景导入】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1.学习例8(第一问)。

1)出示**(画有8个碗,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妈妈买8个碗,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碗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画有3 个碗,标出一共18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碗一共用了18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8个碗多少钱?先求每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总结做法。

先求出每个碗需要多少钱?

18÷3=6(元)

再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8×6=48(元)

这就是先归一,再归总的算法。

2.学习例8(第二问)。

1)出示例8:妈妈买了3个碗,一共用18元。照这样计算,30元可以买多少个碗?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课堂作业】课堂上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解题的思路是什么?(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回答:初步学会了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解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课后作业】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3.练习十五5-8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二)

归一归总。3个碗 8个碗。

18元 ?元。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第一问重点分析,第二问采用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解答,解答完后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与巩固,第三题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这里参差了用综合算式,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白综合算式的含义,从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3.给方法命名让学生更易记住。同时也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方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解决问题

第2课时解决问题 二 教学内容 教材101页例2。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的认识分数,并理解分数在应用题中的意思。2.通过分析例题能够将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较好的结合在一起。3.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能够将分数除法应用在生活中。重点难点 将分数除法与整数的乘除法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情景导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解决问题

第2课时解决问题 二 教学内容 教材101页例2。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的认识分数,并理解分数在应用题中的意思。2.通过分析例题能够将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较好的结合在一起。3.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能够将分数除法应用在生活中。重点难点 将分数除法与整数的乘除法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情景导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4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

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 教材15页例4 练习三第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 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重点难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