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篇一:读《艺术与视知觉》有感】
最近一直在读《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自己很难理解。因为里边讲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书中就对一个问题分析性、针对性很强,介于自己现在的理解能力,一时很难深入看下去。但是它里边谈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尝试慢慢的看下去。
最后自己觉得还是感受颇深。接下来我就对本书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下看法。
在书中引言中,作者鲁道夫阿思海姆就谈到: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当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通过眼睛传达到大脑,然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心灵上的有感而发,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相结合而达到最终的美的效果。
所有的这些视知觉都包含着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中又存在着一种直觉。当我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时候是这种直觉给了很大的灵感。当然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在知觉与视觉上的感悟也存在差异,最后导致对于美的认识、对于美的感悟也是有不同之处的。
书中一共讲了十章: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表现。每一章都对本章的主题展开了很深入的**与研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有的通过实验来证明;有的列举建筑、绘画、雕塑等来分析;有的则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作对比。
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围绕一个主题在进行讨论,研究它的问题合理性、存在的价值性、给人们造成的怎样的视知觉等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里边,用心去思考问题,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东西。也是我今后要好好去学习努力改造的地方。
下面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平衡,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影响平衡的因素:重力、方向、顶与底、左与右等等,还有心理平衡与物理平衡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平衡给人的视觉因素很多,我们在观察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就拿巴黎圣母院来说吧:
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感觉是很神圣的,华丽的外表,中轴对称的形式,让人们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无言的崇敬。但是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这座建筑的平衡之处呢?它不单单是作为以中轴对称的形式体现平衡的,在这座建筑中,中间的那个圆形窗口所处的位置正是在这所建筑本身垂直于水平的结合点,把两边的建筑集中在一起,这样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平衡感。
就拿一件大师画的画来说,他在创作的时候,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风格,在画面的表达上肯定都存在一种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从画面的重力来下手,也可以将其画面的色彩进行调整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为了使其画面有个视知觉上的平衡感,通过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从而让读者更能够接受它,体会从中的乐趣。
其次要谈的是空间,我个人理解视觉上的空间表现其实就是对事物的本身存在的一种特质的抽象表现形式,物体的体积和面是作用于框架的基础之上的。记得当时我们在上平面构成和是立面构成的时候,围绕一个话题去表现空间的时候,都是基于一种图形跟基底的关系。平面构成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只是一种二维的空间感,是要通过人们视觉上的感知去抽象的表达出来。
而立体构成是以一种三维的表现形式出现的,立体效果是通过消除变形图形的张力而产生的,它的这种形式能够让人看得见、摸到找,实实在在呈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现在人们眼前的。书中讲到:要判断一个式样究竟被看成是二度的还是三度的,主要取决于哪种看法能够产生出较简单的式样。
我觉得它说的很有道理。当我们在分析一座雕塑像与这座雕塑像周围的空间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被我们看成是图与底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正愿意把它周围的空间看成是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而不是把它看成事无形的空气的时候,那么雕塑像本身就具有了图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因为它不仅是一件封闭的小型的立体物,而且具有一定的质感、密度和硬度。
从建筑本身来说,很多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在表达着空间视觉性。单从建筑外部是不能体现空间的具体存在,更要深入到建筑本身的内部,亲身体会那种给人带来凌驾于建筑空间之外的感觉。好的建筑师会运用各种手法,例如通过建筑框架、光线、装饰等等手法去营造建筑体的空间感,给人一种高大、宏伟、至高无上的感觉。
很多建筑体现了空间带给人们那种强悍的视觉冲击力:西方建筑古希腊帕提农神庙、罗马的万神庙、罗马的大角斗场、中国的故宫等等,这些建筑从各个角度去体现了建筑空间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当然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较大的空间给人们营造的视觉冲击力,然而小空间也同样能够给你带来另一种美的感受。
在这里我就不做表述了。
第三点要谈的是色彩。书中作者谈到:歌德把色彩划分为积极的(主动的)色彩:
黄、橙、黄红、朱红和消极的(被动的)色彩:蓝、红蓝、蓝红。主的的色彩能够产生出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而被动的色彩则适合表现一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绪。
我想这个观点是很多设计师在运用色彩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的必然因素。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当然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了,前提是要达到色彩的和谐。运用各种颜色或者是混合色使得色彩的色调能够看上去自然而又和谐才是我们运用色彩的主要意图。
如果说色彩的色调搭配的不好,看上去不和谐,就会影响了最终的视觉效果。
现在出现了很多要求色彩标准化的趋势,我想这种趋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表现形式,好的艺术作品在运用色彩的时候并不趋于这种色彩标准化。这种色彩标准化不是来自艺术的实践,而是某些染料制造商或者大量生产带色产品的工业部门的产物。它们代表不了真正艺术作品所要追求的艺术色彩。
以上就是我结合书中的三大点谈的自己的一些看法,总体来说,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它让我更加清楚自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好好的用心去学,这里的用心就是一种认真的态度、看事情的全面性和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本书中也有一些自己不明白或者是不认同的地方,所以自己就把这部分给滤过了。
我觉得任何东西只要是自己所需要的,就应该把它接受、采纳和运用,如果对自己没有用的就可以把它删除。没有全盘的接受也没有全盘的否定。问题总是存在着矛盾性,不管自己是持有矛也好,握有盾也罢,只要不拿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就是很好的解决途径。
篇二: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经过专业老师的多次推荐,最终读完了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感触和领悟非常大,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这本书里,作者力图将那些潜在的规则一最简洁的语言形式描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本书一共分为十章,有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和表象。每一章每一节所阐述的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这些元素所呈现的状态,对自己所做的一些设计都有很大启发。之前做设计都是完全凭感觉性的东西,缺乏理论的支撑,导致脑袋里既有一些浅薄的理论,又有中度的感性,思维很不清晰,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才是艺术,什么样的才是好的设计。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真的理性好多。看一些设计作品,能够稍微联想到这本书中所阐述的道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很深刻的印象,指导自己辨别好的艺术和不好的艺术。
作者阐述的艺术的原理,以及这些原理所呈现的视觉和知觉上的异同,都是我们学设计所应该必须掌握的。其中第一章有关于平衡的一些列知识。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出发,反对元素主义的审美联想观。
他认为,审美知觉并不像元素主认为的那样是初级的、零碎的、无意义的,而是本身就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统一的结构,情感和意义就渗透于这种整体性和统一结构之中,而知觉结构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在这本书里,学到了平衡,重力和方向等等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怎样的构图,怎样的形状和色彩,才能符合人们的视知觉,才能在正常的视知觉中相识错误的信息等等,都给我们了一个很清晰有逻辑的阐释,以至于在日后从事的设计工作中少走弯路,提升设计价值都有很大影响。
除了这些,最大的感悟就是,应该多读一些理论之类的书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并发展着理论,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还有就是,在读书时读好书,否则既浪费时间又学不到东西,没有效率还会产生排斥心理。而一本好书则会引起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从而提升自我。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非常赞,在视觉文化研读课上老师提到过,当时在课上讲授,浅尝辄止看过,这一次,又再次拿起它细细品味。艺术与视知觉 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 文章 学术演讲 报告会 发言和指导等 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 读后感三篇。艺术与视知觉 读后感一。经过专业老师的多次推荐,最终读完了阿恩海姆的 艺术与视知觉 这本书。感触和领悟非常大,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里,作者力图将那些潜在的规则一最简洁的语言形式描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 视觉图...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好书推荐 艺术与视知觉 鲁道夫 阿恩海姆生于1904年,原籍德国。1928年因对视觉表现心理学 哲学和美术 史的研究卓有成就而获得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对中国的美术界来说知名度是很高的。同时,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对教育问题也非常关注。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最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