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在视觉文化研读课上老师提到过,当时在课上讲授,浅尝辄止看过,这一次,又再次拿起它细细品味。
艺术与视知觉》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
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防止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上述内容分析或许是很随便的,但个人认为这是人们对艺术现状的不满,却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如果我们认真追查原因的话,就会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继承下来的文化现状不仅特别不适宜于艺术生产,而且还反过来促使那些错误的艺术理论滋生和蔓延。我们的经验和概念往往显得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又显得不通俗。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无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量度和区分的工具。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
这样一来,在那些一眼便能看出其意义的事物面前,我们倒显得迟钝了,而不得不去求助于我们更加熟悉的另一种媒介——语言。
在这种种偏见中,有一种声称呼,视觉事物是决然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这一警言,当然也包含着一定的真理内核。一幅伦勃朗绘画所产生出来的那种特殊的经验,用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语言只能将它局部的表达出来,而这种局限性在我们欣赏艺术时也并非是一种个别的事例。
事实上,这一见解同样也适合其他任何一种经验对象,没有一种描述或解释——即使是最熟悉老板的秘书对老板的特征的描述,或是外科医生对他熟悉的病人的腺体组织的描述——能够把自己对于对象的经验完全表达出来。这种描述或解释充其量也不过是运用几个一般的范畴,把这些经验的大体轮廓呈现出来。科学家可以建立起概括性很强的模型,如果他幸运的话,这种模型还能够为他提供理解某些特定现象的本质所必须的东西。
然而,所有的科学家都很清楚,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来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另外一个可能把它完完全全地再现出来的个别事物,而且也没有必要去对这个现存的个别事物进行全面的复制。
同科学家一样,艺术家也会运用类似于形和彩等要素,在个别事物之中猎取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既不打算去猎获这些个别事物的全部,即使想这样做,也不可能做到。因此,理解或解释一件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提出和制造某些指导性的原那么。
对艺术的理解和解释,并不比理解和解释其他复杂的事物〔如生物的身心构造〕更困难多少,艺术是由有机体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不可能比有机体本身更为复杂,当然也不一定会比有机体本身简单。
如果我们看到了或感到了艺术品的某些特征,然而又不能把它们描写或表述出来,其失败的原因又在**呢?可以肯定,这种失败不是因为我们运用了语言,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及其不能成功的发现那些能够描写或表达这些特征的概念。当然,语言并不是我们的。
感觉同现实接触的通路——它仅仅是给那些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事物赋以名称。但对于描述和解释视觉对象来说,语言却并不是一个生疏的或不适宜的媒介。
我们的失败,往往是发生在我们的视觉分析器遭到破坏的时候。所幸的是,我们的视觉分析系统还能够进一步地得到开展,并且还可以唤起能够“透视〞事物的那些潜在能力。而这些潜在能力的发挥,又能帮助我们弄清那些不能够分析的事物的本质。
持第二种偏见的人声称:语言分析会麻痹人们的直觉创造能力和悟解能力。这种见解同样包含着某些真理的内核。
以往的历史和现在的经验都向我们说明,仅仅依赖固定的公式和处方,会给人们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我们能不能就由此得出结论说,在艺术这一领域里,留神灵的一种能力发挥作用的时候,另一种能力就必定要失去效用呢?事实不是已经证明,乱子恰恰就发生在心灵的一种能力发挥作用而心灵的其他功能都受到抑制的时候吗?
不仅理智干扰直觉时会破坏各种心理的平衡〔只有这种平衡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愉快〕,当情感压倒理智时也会破坏这种平衡。过份地沉溺于自我表现并不比盲目地服从规矩好多少。对自我进行毫不节制的分析固然是有害的,但拒绝认识自己为什么要创作以及怎样创作的原始主义行为同样也是有害的。
现代的人能够而且必须在崭新的自我意识状态下生活,生活的任务或许是更困难了,然而却没有任何捷径可循。
此书好似结构谈的很多,结构与人的视觉性,与人的**心理挂钩,从谈论结构来分析为何图像和谐或稳定或成为经典等。将结构的作用归结为“力〞的作用〔忘记了是物理力还是视觉力〕,记得最清楚的案例是颜色的力度〔明亮的颜色重力较大,所以明亮的颜色小一些和暗的色块大一些正好可以在图中平衡〕;图左边的重力比右边重力小一些〔所以左边的物体位置可以比右边物体位置低些〕;横线的作用〔横线用在图下方和谐,而上方用了就打破平衡了〕等等,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构图力的分析,很值得品读。
除此外,就是讲了儿童的画作为何会这样画或那样画,从圆形谈到垂直水平型谈到倾斜谈到空间,儿童的画就是这样向**画过渡的,这对于小学美术教师非常有帮助,也是我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后深有感触的。通过一些艺术史上的实例,来阐释视知觉的一些根本原那么,我也希望通过此书的学习把握一些根本的视知觉原那么帮助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更好更明确的表达自我,表现画面。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 读后感三篇。艺术与视知觉 读后感一。经过专业老师的多次推荐,最终读完了阿恩海姆的 艺术与视知觉 这本书。感触和领悟非常大,它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里,作者力图将那些潜在的规则一最简洁的语言形式描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 视觉图...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好书推荐 艺术与视知觉 鲁道夫 阿恩海姆生于1904年,原籍德国。1928年因对视觉表现心理学 哲学和美术 史的研究卓有成就而获得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对中国的美术界来说知名度是很高的。同时,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对教育问题也非常关注。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最重要的贡献...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大全
精品word完整版 行业资料分享。篇一 读 艺术与视知觉 有感 最近一直在读 艺术与视知觉 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自己很难理解。因为里边讲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书中就对一个问题分析性 针对性很强,介于自己现在的理解能力,一时很难深入看下去。但是它里边谈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尝试慢慢的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