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3 13:42:05 阅读 8622

曲周县第三中学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第13课第一课时授课人上课时间:_月_日__班学生姓名。

1.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

目标的说明顺序。3.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法。朗读思考讨论合作**。

指津学习。一、课前先学。

1、借助工具书,注音写字:.xuānxilín xúnjiànshǎng()zhēnzhuó()丘壑()镂空()池沼()2、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思考:

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二、课堂**:朗读课文,自主完成学习。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标在书上)

过程。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精读)

2、讨论交流。

1)课文的第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

自学备注。的句子吗?(标在书上)

2)课文第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学习方法指导:抓住事物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增强说明效果。)

一、注音全对的是()

自学检查。a池沼(zh嶙峋(xú砌砖(qì着眼(zhb琢磨(zh邱壑(hè镂空(ló蔷薇(qic轩榭(xu庸俗(yō模样(mú松柏(bǎ

d斟酌(zh一幅画(fù对称(ch阑干(lá二、没有错别字的是()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

三、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

1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3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不同。

4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a欣赏榜样个各**赞赏模范个个栽c观赏代表各个种d鉴赏标本各各补。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b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c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d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c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d苏州园林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3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层意。(写在书上)4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a总──分b总──分──总c分──总5这段文字使用了___的说明方法。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它们排列的顺序是()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部分c从主要到次要d从原因到结果。

7文中加黑词“一切”“都”“决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目标反思。

13课第一课时导学案及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班级课题 13 花钟课时第1课时 主备人许丽霞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 花钟 说课稿。会宁完小许丽霞。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 花钟 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仔细观察。一 教材分析。花钟 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

第一课时导学案

字词导学案 第1课时 一 自学自练。一 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至少3遍,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注意初读课文时,首先标好自然段。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提示 可以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语放入其中,把话说通顺 也可以按四要素 事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来说清楚。这篇课文主要写...

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 沧海桑田 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 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