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

发布 2023-09-12 16:35:54 阅读 4629

新闻两则》一、粗读(圈点勾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汤恩伯……不起丝毫作用”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士气的分析。

接着叙述汤恩伯的错误估计和亲自督阵的活动。“那一天”即21日,巧妙地交代了东路军突破敌阵的时间,成了对汤恩伯的绝妙讽刺。]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既点明了东路军出击的时间,又说明了东西两路夹击的形势。]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表明指挥准确无误,料敌如神,战绩辉煌。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时间交代明确,东路渡江十分神速。]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照应上文汤恩伯对东段防线的估计,但也只是“较”中西两路所遇之敌“为顽强”而已,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官兵厌战是共同的。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东路军战果辉煌。

战果之一,“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战果之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战果之三,“控制江阴要塞”;战果之四,“封锁长江”;战果之五,“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二、跳读(整体感知)

篇章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传递了全文主要消息。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准确地显示了地点《时间。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简述战役胜利成功。准确交代了时、地、人、事。

主体部分:从“20日夜起”,至最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至最后。

中心思想之一。

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用“/”画出这段电头部分和导语部分(在文中画)

意在考查学生对新闻结构的知识掌握的情况。

……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

2、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电头的知识及作用的理解。

电头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靠。

3、填充导语部分传播的五点信息:

渡江人员___

渡江人民解放军的数量___

渡江战线的长度___

渡江的区域___

渡江的结果___

本题意在让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整个新闻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尝试概括。

人民解放军。

百万。1000余华里。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4、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把握。

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气概的赞美。

三、精读(理解**)

1、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详略处理十分恰当,而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以说明。

这则新闻中相同的是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

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如文中前面写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前面写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

前面写了“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紧密衔接的作用。

3、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最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4、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是详写的?**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30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6、《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怎样体现出了新闻语言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准确鲜明。首先,文字具体确凿,表达准确。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整天的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整天的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失败之惨重,“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如,“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这句话中的“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另外本文的语言极具感**彩。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充满了对敌军的嘲讽。

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我军的神勇。另外“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这句话中,“至发电时止”时间概念更准确,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余部”这一军事术语,还指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

第一课新闻两则。生字注音。芜湖 击溃 鄂 绥靖 阻遏 阌乡 歼灭 要塞 杜聿明 锐不可当 荻港 词语解释。不含 不包括。锐不可当 锐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业已 已经。业,已经。业已 与 已经 区别在于 业已 多用于书面语,已经 则不限。绥靖 安抚,平定。阻遏 阻止。溃退 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一课新闻两则。二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收积累有关新闻 消息 的知识,在课文学习中探索阅读新闻的方法,并将方法积累下来。2 阅读两则新闻,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自己品析语言的能力。三 教学难点。1 阅读两则新闻,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自己品析语言的能力。2 通过本课两篇文章的阅读与学习,领会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一课新闻两则。二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收积累有关新闻 消息 的知识,在课文学习中探索阅读新闻的方法,并将方法积累下来。2 阅读两则新闻,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自己品析语言的能力。三 教学难点。1 阅读两则新闻,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自己品析语言的能力。2 通过本课两篇文章的阅读与学习,领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