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发布 2023-05-02 16:32:28 阅读 3313

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小结。

太贤小学刘艳。

一个班上的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积累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老师及家长的访谈,我坚信了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中年级学生对自己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更愿意接受老师新颖独特,充满趣味的作业。单调无聊的作业已经成了例行公事,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采取分层布置的形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分层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一个班级中,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差异是难免的。又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以及练习册的同步练习。

作业陷入整齐划一的模式。老师总也舍不得布置思维性较强或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或者有时一些基本性的习题舍不得不让优等生做,怕的是基础不扎实,达不到熟练程度,这种对优等生的不信任有可能会泯灭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给出分层题目。

比如说同一节课后,布置两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选愿意做的层次完成就可以了,同时鼓励a层学生挑战b层题目,b层学生挑战课外资料。或者布置好对于绝大部分中等层次学生适当的作业后,可对层次好的学生布置几道加大难度的附加题,当然也可鼓励中等生尝试去解决难题,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分层作业可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均衡的,总有好、中、差之分。如果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总是千遍一律,这就会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激发不了优等生的兴趣,他们可能会越做越枯燥,以致产生敷衍的习惯;二是针对学困生来说作业经常不会做会产生厌学的心情。

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很好的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作业要有针对性,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作业数量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按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例如:

我班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孙浩晨,一个叫屈锋凯。刚进入我班时,他们俩均很差。针对这种学困生,我给他俩布置的作业是每天坚持练习口算20条,适当练习新课教学中的基础题;班级或年级小测试时也给他删去一些难题,并且将这些难题的分数加到其他基础题中让他们进行测试。

在他们取得进步时,我不断给以赞扬、鼓励。他们的学习就很愉悦,学习的干劲就很足。期末测试他俩与大家相同的试卷,也分别取得了68分和66分的好成绩,比以前有极大进步。

三、分层作业使作业情况有了明显好转。通过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在没有分层作业以前,优等生的作业潦草,失误较多;学困生的作业空白较多。

进行分层作业以后,优等生的作业都干净,整齐了,学困生也没有空白了,而且写作业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不是家长和老师逼着他们写作业了,而是自觉的问老师要作业写,大家互相比着写,看谁写得对,写得好。

总之,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的要求,巧妙的作业设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

老师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创设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真正能起到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目的。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生自主学习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申匠小学李媛媛。一 课题进展情况。本课题自进入实施阶段以来,我们全组教师按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反思,积累经验。在学科教学模式中,已初具规模。各位教师能结合学科模式,自身教学风格,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我们能积极参加学校各类赛...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三语文总复习的尝试与研究 课题阶段性总结。江西省安远第三中学叶树生。一 问题提出。实践证明 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 综合 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汪成锋。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在课题组的具体指导和参与下,在教科研人员和全体实验教师的艰辛努力 创新工作下,本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阶段实验目标,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所创新发展。我们首先从教材的编排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教材按 话题 功能 结构 任务 体系编写是非常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