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有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以“风筝”为线索,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情感。
3、感受作者与兄弟间的深情厚意;学习作者勇于剖析自己的精神。
4、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封建思想意识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教学重点:
品位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和含义;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和作用,体会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以“风筝”为题,一是揭示文章写作的缘由;二是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作者把风筝作为描述的中心对象,借回忆往事抒怀言志。风筝是全文的写作线索,也是作者复杂情感的凝聚点。
2、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它有**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热风》,《坟》,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2024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2024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3、学习生字词:
蟹(xiè)蕾(lěi)堕(duò)惊惶(huáng)伶仃(líng dīng)憔悴(qiáo cu笑柄(bǐng)什物(shí)苦心孤诣(yì)虐杀(nüè)宽恕(shù).4、理解生词。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景入题,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其中“悲哀”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3——11):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第一层):写“我”少年时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写“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后感到懊悔。第三层(7——11):写“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压制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憧憬。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风筝》就是作者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是在作者已经发表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风筝》的含义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反映了作者自《我的兄弟》发表后几年来的思想发展进程和严肃认真地进行自我解剖的态度。
二、精读品味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练习自由朗读。
1)、这篇课文回忆是一件什么事?(2)、听读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感受?2、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3、指名读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3)、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4、小组讨论后,明确: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在“春日的温和”中,隐藏着“寂寞”“伶仃”“憔悴可怜”。照应前文的“悲哀”,又和北京的“肃杀”形成对比,说明作者的心情复杂。为下文作铺垫。
3)、这句话所说的春天是指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生活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三、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明确。四、教师小结:
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达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一、课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二、精读课文,合作**: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
明确:(1)、他没有风筝,就“张着小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
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确: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
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5、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6、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7、为什么说“悲哀”是无法把握的?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四、品位**:
1、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
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明确: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五、教师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演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游戏和教育对立起来,他们煞费苦心地劝诫,阻止,乃至绝禁孩子们参加游戏,压抑了儿童游戏的天性。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玩的天性,让他们像天上的风筝一样自由地飞翔和成长吧!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七、板书设计:
4、风筝。北京冬天——由景入题;
风筝事件:1、扼杀小兄弟的风筝梦;2、中年读书才懊悔;3、现在想补过而不得。
现实的北京——由景衬情。
———憎恶现实,憧憬未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
风筝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借鉴本文在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和美德。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揣摩文中艰深难懂...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说课稿 新版 语文版
风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风筝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展开来说。一 说教材。1.教材地位。风筝 是选自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记叙文。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教案语文版
论语 六则 2 理解重点实词 虚词的意义及成语的意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感知六则 论语 的含义。3 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4 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人生观。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