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伊索寓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二、教学重、难点:
1.明白寓言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避免上当?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抓关键词、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3.借助拓展,使学生能从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
四.教与学的准备:
1.教师准备。
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
搜集寓言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环节。
一、复习感知。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精读寓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狡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环节。三、回顾整体---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2.拓展: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2)男女生分组读第。
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环节。四、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4。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反思:三则伊索寓言学完了,回想这课的教学轻松却不失深刻。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
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考虑,去回味。为了发挥教材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1.
填补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经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当狐狸想尽方法也没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时,它的内心世界一定有着丰富的话语。
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之后,自然而然故事的寓意也显现出来了。
2.用好肢体语言。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
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身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测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送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身的心愿。
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考虑: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4.不足之处: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简析。国标本 苏教版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 课标 的理念,顺应语文教育的特点,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 民族化 现代化 简约化 的教材建设方向,既注重双基,又强调人文,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融合,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下面就阅读部...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把握学段目标关注教学价值。目录。教材简析,关注特点。课标研读,关注变化。板块解读,关注目标 阅读写作习惯培养口语交际 教学设计,关注策略。教材简析,关注特点。1 编写框架 学段相承,自成体系,双线并进。苏教版第三学段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与第二学段一脉相承,仍是 两根柱子 阅读与写作 一条龙 语文实...
2019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教材分析语文
1 教学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看懂图中数据的同时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折线的方法。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只学过条形统计图。教学折线统计图的具体目标是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了解图中各个数据的现实意义 能看懂折线表达的一组数据的变化状态,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会进行描点 连折线等基本的制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