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
语文(s)教学设计。教。课。
板。材:语文(s)一年级下册。
文:25 古诗两首。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1.本课教学利用 cai 资源,引导学生的直观想象,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作了铺垫。2.充分诵读,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祖。
国山河的热爱。帮助学生感悟《登鹳雀楼》一诗所揭示的哲理:“登高,才能望。
远;望远,必须登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课文 12 个生字:“登、楼、依、尽、入、穷、千、层、朗、识、
玉、盘”;会写 7 个字:“入、千、玉、识、行、河、黄”;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2. 过程与方法:
1) 结合课件,理解诗句;
2) 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
2) 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重点、难点分析:
1. 朗读、背诵古诗,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语文(s)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
2. 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
2. 多**课件。(此课件有素材,素材中无录音)
3. 投影仪。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登鹳雀楼》)
一) 知诗人。
1.课件展示王之涣画像(王之涣。jpg)与简介: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琅琅上口,广为传颂。”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
真**课件。《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
诗。(展示课件第六屏)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3.“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的黄河岸边 ,因。
为经常有鹳雀栖息在它上面,所以叫这个名字。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游人如织。
的旅游胜地。
4.这首古诗的题目“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
二) 解诗意。
1.自学理解(展示课件第七屏)
1) 课件出示鹳雀楼图(鹳雀楼 随录音**展开全诗文本。
2) 点击超级链接,学习生字“黄、河、入、千”。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提示:
语文(s)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
黄”的“草字头”下面还有一长横;中间是“由”不是“田”;
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入”书写时第一笔撇稍微低一些,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
笔捺要盖在撇上,两笔相连,不要写成“八”或者“人”。
3)学生练写,投影展示,全班评价。
4)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
5)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识“登、楼、依、尽、穷、层”6 个。
生字。2.交流讨论,体会诗意。
1)白日:太阳。依:依傍、靠着。第一行写远山,意思是:站在鹳雀楼。
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2)第二行写近处的河水,意思是:鹳雀楼下的黄河波浪滔天,汹涌澎湃,它是要奔流到大海里去。
3)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在鹳雀楼上见到的美景,画面壮丽,气势宏大。不。
论是谁,只要读到这十个字,都有如临其地,如见其景的感觉,觉得。
自己好象就站在鹳雀楼上,感到心胸无比开阔,读了令人振奋。
4)穷:尽。后两行写的是作者的想法,意思是:想看得更远,唯一的办。
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3. 美读理解。
1) 师生双读,并注意句中的停顿:
教师: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学生:白日/依山尽。
教师: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学生:黄河/入海流。
教师: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学生:欲穷/千里目。
教师: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语文(s)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
学生:更上/一层楼。
2) 大组分行读,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有感情。
3) 男女同学比赛读,看谁读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 悟诗情(展示课件第八屏)
1.课件出示鹳雀楼**(鹳雀楼。jpg),学生欣赏美景,感受美景。
2.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诗,它形象地揭示。
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3.朗读指导:
依”、“入”两个字读时要稍微拉长音,显得悠远、意味深长。
千”字重读,显出志向远大。
最后一句要读得响亮,突出全诗的揭示的哲理。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作业练习(展示课件第九屏)
1.课件出示填空题,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登鹳雀楼。
依 (尽, 海流。欲穷 (
(,更 (
层楼。2.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认真比较、区分每组中的两个字: 人/入、 千/干、
黄/王”再分别组词。
3.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古朗月行》)
一) 知诗人(展示课件第十八屏)
语文(s)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
1.课件展示作者画像与简介(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
豪放,被人们称为“诗仙”。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静夜思》)。学生一齐背诵《静。
夜思》,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课件。
古朗月行》是李白的另外一篇名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3.学习生字“行”字:
1) 这是一个多音字,在本诗中发音是“xínɡ”,它的另外一个读音。
是“hánɡ”(银行);
2) 拆字法记忆字形:“双立人”+“亍”=“行”;
3) 注意右边是“亍”;第 3 笔是竖钩不是竖,起笔在第二横中部,不出头。
4) 学生用发音“xínɡ”,给“行”组词、造句。
4.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已经有人写过《朗月行》,所以李白这首诗的题。
目叫《古朗月行》,表示跟别人的作品区别开来。
5.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识“朗、盘”2 个生字。
二) 解诗意(展示课件第十九屏)
1.初读全诗,认识生字:
1) 课件出示**(古朗月行。jpg),随录音**展开全诗文本。
2) 点击超级链接,学习两个生字:“识”、“玉”。
教师提示: 识”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玉”的笔顺是“横、横、
竖、横、点”。
3)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
4) 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2.这是一首描写月亮的古诗。月亮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你看见的月亮。
什么样?看上去它像什么呢?(学生反馈)在这首古诗里,月亮又是什么样呢?
让我们一起到诗里去寻找答案吧。
3.疏通诗句,了解诗意。
1)呼:称呼。
语文(s)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
2)疑:怀疑。
3)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4)在诗歌的前两行,小时候的李白把月亮当成什么?(学生回答)
5)在诗歌的后两行,李白又把月亮比成了什么?(学生回答)
4.品读古诗。
1) 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疑”、“瑶”、“端”三个字的发音。
2) 指名诵读,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读出节奏与韵脚。)
3) 分组竞赛读,集体评议。
三) 悟诗情(展示课件第二十屏)
1.学生观察书中插图,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体会小时。
候李白天真可爱。
2.课件出示**(圆月 白玉盘。jpg),学生比较感知圆月与白玉盘。
有何相似之处。
3.从形状和颜色上看,圆圆的月亮和白玉做成的盘子真是太像了!难怪李。
白在小时候,一派天真,把月亮当成是白玉做成的圆盘!
4.学生齐读古诗前两行。
5.课件出示**(圆月 古镜。jpg),学生比较感知圆月与镜子有何。
相似之处。6.光亮柔洁的月亮,看上去可不就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吗?因此小李白觉得,它一定是瑶池里神仙使用的仙镜,飘在云彩的上头!
7.学生齐读古诗后两行。
8.课件展示**(圆月 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把月亮比作。
白玉盘”和“瑶台镜”,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行的“呼”字和第三行的“疑”了,把。
儿童的天真可爱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9.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语文(s)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5 古诗两首。
四)作业练习(展示课件第二十一屏)
1.课件出示填空题,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古朗月行。
(,呼作 (
盘。 疑瑶 ( 镜,(
端。2.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口头回答。
根据诗意把句子补充完整:
1)圆圆的月亮像。
2)圆圆的月亮像。
3.课件出示拓展练习题,学生先说一说,再填空。
1)弯弯的月亮像。
2)红红的太阳像。
3)高高的大树像。
4.指名背诵。
语文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导学计划。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一。三篇课文分别是 有趣的汉字 合在一起成新字 添口歌 三篇课文初步向学生渗透汉字的造字规律和表意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学习目标 1 认识本单元要求认识的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生字。认识几个新部首。2 正确流利...
语文S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 一 》备课教案
教课板。语文 s 一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教案 28 丑小鸭 一 语文 s 教学设计。材 语文 s 一年级下册。文 28丑小鸭 一 块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思路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本课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进而自发感到自己不能以貌取人,而应该平等待人 友好地与人交往。2.利...
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咕咚》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2 抓重点词句,品析感悟课文中动物们的不同表现,能大致体会 遇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地跟从。3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 激趣揭题。师 小朋友们,如果将一块小石子投进装满水的水桶里,会发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