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二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内容的知识体系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数的运算: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量与计量: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4课时)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3课时)
探索规律:第八单元找规律——(4课时)
关系与模式: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求和、求剩余、比多、少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位置——(4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2课时)
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3课时)
实践活动 摆一摆想一想小小商店。
二、本册重点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
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
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3.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
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 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 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
识。8.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
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
单的问题。9.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和书写要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材编排主要特点。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了生活化。(例如:位置、认识人。
民币、认识时间单元。以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活动引出计算)
2.重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了活动。
化。(例如:图形的拼组、统计、找规律单元)
3.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了。
开放化。(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单元,算法多样化)
4.注意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了生动。
化、拟人化。(例如:人民币的认识单元)
五、知识基础。
第一单元“位置”:起始单元。属新知识,需要生活经验。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作基础。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作基础。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和对计数单位。
一、和十的认识。
作基础。例10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意义的理解。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以20以内退位减法作基础。
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意义的理解。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起始单元,需要生活经验。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对钟面的认识、整时、半时作基础。
第八单元“找规律”:起始单元,生活经验做依托。(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第九单元“统计”:起始单元。
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固江中心小学 王海萍。各位领导 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下面我将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套教材的分析。整体上,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课程标准,编写特点和体例,教材分析。一 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方面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 教案
目录。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二 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我们认识的数。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第五单元元 角 分。小小商店。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第七单元期末复习。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课型 新授课总课时编号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
一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 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 教学反思。十几减几 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 小猫钓鱼 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讲完这节课有以下感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