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

发布 2023-04-04 01:28:28 阅读 6617

第 7 课《 名贤集》(二)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二、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第 8 课《逢老人》

一、教学目标:

1、读懂《逢老人》,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1、指名学生感情诵背已经学过的《山行》、《江雪》、《枫桥夜舶》三首古诗。

2、出示《逢老人》。

(二)、看图质疑。

欣赏课文插图,思考:

1、你看到了什么呢?

2、这些都是古诗里面所写到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引出——课文插图中的老人是谁呢?

(三)、学习诗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找答案。

思考:课文插图中的老人是谁呢?

理解古诗的题目。理解词语:逢:遇到。

2、反馈:哪个同学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朗读练习。读出所感:远、贫。

4、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理解。评价。

5、小结。(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首诗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受到什么启发?

第 9 课《幼女词》.

一、教学目标 :

1、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理解幼女的文采。

四、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幼女作者的资料、教学用卡片、彩笔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幼女词》。作者是唐代施肩吾。知道《幼女词》作何解释吗?。

二、范读、带读《幼女词》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

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

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

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2、 学生一起说文意。

3、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4、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课文和译文。

2、收集有关作者施肩吾的资料。

第 10 课、陶者。

一、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贫苦和社会的不合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大意。

难点:背诵《陶者》《蚕妇》

三、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

2、解释课文大意,了解劳动人民的痛苦。

3、熟读古诗《蚕妇》《粟》,体会这几首诗的共同之处。

4、背诵《陶者》《蚕妇》

第11 课、题画。

一、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

、理解画中美丽的景色。

、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

、理解画中美丽的景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题:

、简介作者: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诗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写真情实感。他的作品多写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灵巧清新,语言通俗流畅。

3、讲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赞美了美丽的景色。

二、学诗。、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师范读,画节奏。

、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⑴ 生交流、汇报。

⑵ 师归纳、指导。

、欣赏诗歌:

⑴ 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读出诗句来。

⑵ 画中都有什么?

3) 诗的句写的什么?

、背诵诗歌。

三、拓展学习。

1、看课后“活动广角”

读《画鸭》2、“成长袋”

小朋友,你会背几首题画诗?

四、作业。、抄诗。

、背诵、默写诗歌。

五、板书设计。

11、题画。

晚晴天鲜。牧童鸥眠。

第12 课《池上》

一、学习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准备:

1、教学多**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年级传统文化

小学一年级 传统文化 教学工作计划。蒋秀华。一 教学内容 全册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 艺术乐园 其中第一单元包括17篇课文,第二单元包括 饶口令 温馨点击 不仅介绍了作者 作品及相关的知识,而且揭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活动广角 以对话的形式提示了学习要求,并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最后通过 成长袋...

一年级传统文化

课时教案。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 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 逢老人 作者是唐代诗人隐峦。二 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 出示古诗 2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正音。齐读,读正确流利。3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

传统文化一年级

1 笠翁对韵 节选一 教学目标 1 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2 能够顺畅朗读课文。3 理解明白课文大意。4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 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 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搜集对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 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立翁诗他的号。知道 笠翁对韵 作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