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2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二、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深度。穷:a--v.走到尽头。
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a--v.照明。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见:v--n.见到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a-n.险阻僻远的地方。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v-流传的文字。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一。作者在文中是怎样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的?
**。二、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三、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一、基础知识检测。
1.选出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一项(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不得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
d.以其求思(**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好游者不能穷(贫困)也。
2.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加点词语是( )
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称呼)
c.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谬论,谬误)
4.文中所言“至”的条件有若干,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些条件的一项是( )
a.要有志,不随以止 b.力要足,又要不随以怠。
c.至于幽暗昏惑,需要足以明之火 d.要有相之之物。
5.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之现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处地方)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d.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明亮)
b.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峻)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问题)
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7.与“莫名其妙”中“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二、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刘宽。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阳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
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
”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
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
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
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里服其不校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度:推测。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b.①④
c.③⑤d.②③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声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则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夫人在早晨会客时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不但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2)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拓展阅读】王安石诗歌赏析。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简析】: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
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
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
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
“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
“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
“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
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学习小结】学习反思】
游褒禅山记》2-2参***。
学。一、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2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二、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深度。穷:a--v.走到尽头。
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a--v.照明。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见:v--n.见到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a-n.险阻僻远的地方。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v-流传的文字。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三,略。思。
**一。我的思路:作者在文中提出三个“不能至”: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
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辨正关系,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第8课小狗包弟。中心备课人吕国玲。审阅人曹红艳。三维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重要字词,积累作家巴金的文学常识。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二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 的能力2 启发式 式 领悟式结合。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文革...
上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2导学案003兰亭集序2 1 1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 今浙江绍兴市 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 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2 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
上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2导学案022在北京大学上的讲话
知识链接 一 北大和蔡元培。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