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发布 2023-03-06 23:59:28 阅读 8410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前一段时间做的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及评说

新课标语文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

教学依据。《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司马光 (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

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

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2.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3.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鼓励学生多角度从文中得到启示。

[教学方式]

用“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理念及行为组织、参与并指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

1.自主读课文。

2.分工解读文意。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可以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拔学生,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来解决这里的问题。

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读懂内容。

三、赏文解“疑”(第二次合作)

1.齐读课文。

2.明确已解及未解的“疑问”。

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哪些是通过译读已经解决了的,答案是什么?哪些是通过译读还没有解决的,答案又是什么?

3.小组讨论未解决的疑问。

4.全班交流解决。

此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能迅速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反应,引导学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将所提的疑问予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依托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相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当然,教师可以作一些事前的设想,如考虑到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孙权和吕蒙在劝与被劝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

四、体验对话(第三次合作)。

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第2-4人为一小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

教学实录。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你们说这件事有难度吗?

生(齐):有。

师:别人能听他劝吗?

生(齐):不一定。(也有答“不能”或“能”的。)

师:是啊,这件事难度确实很大,别人很可能不听他劝。叫我们去做这样一件事,可能不太有人愿意,不过还真有一个人愿意做这件难度很大的事呢,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谁劝谁?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他为什么要劝这个武将?

生:他是怎么劝的?

生:他后来成功了吗?

生:被劝的人他说了些什么?

生:被劝的人是怎么想的?

(专家点评: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关注文中的不寻常之处,在学生平静的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头,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来整理一下大家所提的疑问:

(1)谁劝谁?他为什么要劝?(2)他是怎么劝的?

劝的过程中你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又是怎样想的?(3)劝的结果如何?

这些疑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读一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吧。(发放课文材料,板书:

孙权劝学)孙权你们知道吗?(生答“知道”)是哪个时代的?(生答“三国时代的)大家从**知道是三国时代的?

生:历史书。

生:《三国演义》。

师:《三国演义》是不是历史?(生有的答“是的”,有的答“不是的,是一篇**。

”)刚才有同学说这不是历史,是一篇**。确实如此,三国演义是**,里面有虚构的情节,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孙权劝学》可不是虚构的故事,它节选自司马光所主持编撰的史书《资治通鉴》,是知道司马光吧,就是小时候特别聪明的用砸缸来救落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司马光。好。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以上提的几个问题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请大家在下面自由的朗读课文。

(专家点评:巧妙的运用学生的知识来实现迁移,并充分注意知识的正确性,不知不觉中地使学生的知识更丰富,更准确。)

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

师:读完了?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字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尤其不要把词读断了。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大家只读了一遍就能读得这样准确,流利,真是不错。不过有一个字的读音要注意(板书:

邪ye)这里课文下面注音了,读作ye(音“爷”),而不是**的邪。把这个字的拼音注到文中这个字的上面,我们把含有这个字的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师:好。要**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对于一篇文言文来说,仅仅靠我们一个人有时候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

我们采用组内合作与全班交流的办法吧。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

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字词疑问的可以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下面摘录巡回参与时的部分点拔。

生:老师,“结友而别”是什么意思?

师:“别”是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分别,告别。

师:那“友”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师:哦,“结”呢?

生:结交。师:那么就译成“结交朋友,然后分别”。好象不是很通顺?怎么办?

生:结交成朋友,然后分别。

师:对,有时候我们直接翻译的时候讲得不太通顺,这就可以加上一些词来使它更通顺。注意这种方法。请你把这句话及翻译帮老师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

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

生:老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什么意思?

师: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孤”是什么意思?

生:我。师:“岂”呢?

生:不知道。

师:“岂有此理”你们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是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

师:对,那“岂有此理”的“岂”是什么意思?

生:是“难道”的意思。

师:那你们把这个“难道”带到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讲通?

生:我难道想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师:对,在翻译时可以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这里我们就学过这个词的意思,就可以用这个词来试一试,这是一种翻译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请你帮老师把这个字及“岂有此理”的翻译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

生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

生:老师,“但当涉猎”的“但”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词你没学过?那你们有没有人记得小学时学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那里有一个“但”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的意思。

师:对,“但”在古代常常作“只”讲。你们在这里把它代进去试试看。

生:只应当粗略的阅读。

师:好像讲得不是很通。

生:只要粗略的阅读。

师:对,在翻译时可以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这里我们在古诗里就学过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用这个意思来试一试,这是一种翻译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请你帮老师把这个字及意思还有这句诗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

生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

其间学生还问到了“耳”、“遂”等,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到,在从老师处得到答案后都把它写到了黑板上。

师:哦?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生:因为孙权是吕蒙的长官,长官的话吕蒙不敢不听,所以孙权劝学是没胡难度的。

师:嗯,你很喜欢开动脑筋,(面对周围的几个同学)你们认同他的意见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这样,等会儿老师把你的问题拿到全班征求意见,好不好?

(专家点评:文言字词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把这一点交给学生,教师相机点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同时,教师的点拔还注意了让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并给学生点出此学习方法,这是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二维并重的很好的诠释。)

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学案。教师寄语 抱着一颗正直的心,专心致志于事业的人,他一定会完成许多的事业。赫而岑。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 揣摩文中言简意丰 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 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1 理解刻苦治学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马坡三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案。15 孙权劝学。备课人 白瑞国同备 满大鹏时间 2013年4月16日。七年级班组学生姓名。参考 当堂达标测试1.告诉 像 好处 于是 2.略。3.孙权 豁达 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 吕蒙 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 忠厚的长者。4.卿今当涂掌事...

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导学案

4.孙权劝学 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内容。2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预习导学。基础部分。一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我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