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孙权劝学

发布 2023-03-07 00:01:28 阅读 7213

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理解、积累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刻苦治学、提高自己学识的重要意义,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积累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重视。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却推三阻四,还自认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无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属。

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知识链接。

资治通鉴》是由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纂,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卿(qīnɡ).孰(shú).

2)古今异义。

以军中多务。古义:推托。例:蒙辞.

辞今义:文辞;言辞。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例:孤.孤今义:单独;孤单。

古义:研究,专攻。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今义:治理。

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

今义:学位名称。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例:但.但今义:转折连词,但是。古义:指历史。例:见往事耳。..往事。

今义:过去的事。鲁肃过寻阳。古义:到,等到。例:及.及今义:连词,以及。

岂(qǐ)邪(yé).遂(suì)更(ɡēnɡ).

涉猎(shè).

3)一词多义。

当涂掌事动词,掌管,担当.当但当涉猎动词,应当.

惊副词,表程度,十分,非常与蒙论议,大.大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形容词,年长.往事耳动词,了解见.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

4)文言虚词。

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蒙辞以.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起来构成动词,认为自以.

5)文言句式①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②省略句。

结友而别(省略主语,应为:〈与蒙〉结友而别)三、合作**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说说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原因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示例:故事情节: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理清课文思路。

答案示例:示例一: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示例二: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3.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示例:(1)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3)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4)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而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现。

(5)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读准文言文中的生难字,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蒙辞以军中多务().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4)见往事耳().5)及鲁肃过寻阳().2.填空。

1)司马光是___政治家、史学家代表作有稽古录》等。(2)《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___

答案示例:1.(1)推托(2)古时王侯的自称(3)只,只是(4)指历史(5)到,等到2.(1)北宋。

文学家司马文正公集(2)编年体通史。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孙权劝学》一文,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

一)精读课文,内容**。

1.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的?说说他劝说的技巧的高妙之处。

答案示例: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高妙处:①孙权面对以“军中多务”为借口的吕蒙,晓之以大义,讲明为什么要读书,可谓以理服人,语重心长。②孙权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来反问吕蒙,有责备之意,随后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言辞恳切,以情感人。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以事服人。

2.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哪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

答案示例: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成语。

刮目相待”的意思是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案示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简析孙权、鲁肃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答案示例: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属于什么描写?表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语言描写。孙权的话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表明了孙权对吕蒙的关心及其所寄予的厚望。

2.理解“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中的“及”和“大惊曰”。

答案示例:“及”字,由孙权劝学过渡到鲁肃叹学,用词贴切,衔接自然。“大惊曰”描绘出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有所成。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示例: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案示例: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示例:到了鲁肃过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示例:吕蒙说:“有才学的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三)熟读课文,主旨**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笔墨简约,言简意赅。

答案示例: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

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答案示例: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而后通过鲁肃的叹学来揭示吕蒙学习的结果,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样的描写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又节省了笔墨。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比较:本文和《伤仲永》一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伤仲永(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答案示例:内容上:两文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本文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伤仲永》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写法上:两文写法不同,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文故事,全文虽只有一百余字,但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借用本文“详略得当”这一写法,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吕蒙治学——蒙乃始就学学必有得秉烛未晚鲁肃叹学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印证变化结友而别。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原因。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法。

经常读书,大有所益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4《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 教学反思。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 关注 关注 关注 谢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 己亥杂诗 其五 孙权劝学 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 与蒙论议 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5 《孙权劝学》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原备 汤庄一中王明明。修订 郭美丽。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 1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2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 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本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3.准确朗读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领会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