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

发布 2023-02-27 22:28:28 阅读 3127

作者: 吴洪 (初中生物乐山初中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5872 发表日期: 2011-12-01 10:29:29

知识点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者达尔文提出了人类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类人猿和人有什么根本的区别:(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3)大脑的发育程度不同。

3.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距今300万年前的“露西”少女化石。“东非人”距今175万年。

4.2023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5.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体形、使用工具和是否着衣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人的生殖。

5、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输精管和输卵管---输送生殖细胞。

**和**---精子排出并进入母体的通道。

**和卵巢---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并分泌性激素(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

6、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阅读书本p9---11)

**精子**细胞**和分化分娩。

受精)受精卵胚泡胎儿婴儿。

卵巢卵细胞输卵管(子宫)

、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即受精)的地点和胚胎发育的地点分别在**?(受精在输卵管,胚胎发育在母亲的子宫中)②、子宫内胎儿的生活环境是什么?(羊水)

、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排出,这个过程叫分娩,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

第三节青春期。

7、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身体变化)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心理变化)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有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

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和家长交流。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糖为16.75千焦/千克,蛋白质为16.

75千焦/千克,脂肪为38.91千焦/千克。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3.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

4.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缺铁患贫血,缺钙影响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5.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它是人体内的调节物质,缺乏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会患神经炎,缺乏维生素c,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患佝偻病。

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d有利于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6.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膳食纤维是第七种营养素。

7.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不含消化食物的酶。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8.平衡膳食宝塔,既要避免营养不良,又要避免营养过剩。食物分为五类,即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奶及奶制品类、油脂类。早、中、晚餐的能量比例是%。

9.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由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组成,象征和谐的生态系统。

整个标志为正圆形,寓意保护。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一) 知识点。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2、 说出呼吸道的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

3、 痰的形成:(在气管、支气管产生的)气管壁上的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埃、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4、 吞咽食物和呼吸空气都必须会经过咽。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5、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不知不觉中,一分钟呼吸大约16次。

6、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阅读p49第三自然段,演示实验下)

呼吸肌(膈肌、肋间肌)收缩/舒张→胸廓有节律的扩大/缩小→肺被动的扩张/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出肺→完成吸气/呼气过程。

7、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氧气氧气氧气。

体外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8、 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薄。

9、 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最后在细胞中的线粒体被利用。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10、 明确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这些有毒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疾病。

11、 五点取样法:五点取样法是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抽样点距离相同的点作为样点,这就是五点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在农田产量估测等方面用得较多。

二) 你会运用吗?

1、 分析资料:p50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有什么现象?(浑浊)

实验中为什么需要设计两支试管?(对照)

此实验说明了什么?(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 知识点。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1、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血浆:主要成分水,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红细胞: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含血红蛋白(含铁,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容易分离),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细胞白细胞:数量少,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包围,吞噬病菌。

血小板:最小,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帮助止血。

2、 血液的主要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3、 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4、 四肢静脉中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静脉瓣。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5、 心脏的位置:位于人体胸腔的中部,两肺之间,略偏左,并且与本人的拳头一般大小。主要由心肌构成。

6、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连肺静脉,**来自肺部的血液。

左心室---连主动脉,将血液泵自全身各处。

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来自全身各处的血液。

右心室---连肺动脉,将血液自肺部。

上心房,下心室;上下相通,左右不通;心房薄,心室厚,左心室最厚。

左侧收集来自肺部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自全身;右侧收集来自全身其他部分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自肺部。

7、 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房室瓣、动脉瓣。

血液循环的途径:

氧、营养物质二氧化碳等废物。

体循环:肺循环:

二氧化碳氧。

9、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10、在血液循环中,静脉血经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变成动脉血?动脉血又是怎样变成静脉血的?(在肺循环中,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动脉血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氧供细胞利用,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11、什么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什么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第四节输血和血型。

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得斯坦纳发现了血型。13、常见的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14、输血的原则输入同型血。

特殊情况除外。15、成年人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16、o型血型可以少量输血给其它三种血型的人;ab型的人可以少量其它三种血型的输血。

17、失血量超过12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悸、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的。

18、从2023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19、如果将不同型的血型的血输入人的体内,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反应。

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人的由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的生殖发育。人的生殖发育图示。精子性激素 u3000 u3000 u3000卵巢 卵细胞 end ight altimg w 177 h 186 eqmath b lc rc a vs4 al co1 精子,性激素 u3000 u3000 u3000 卵巢 卵细胞...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1 六大营养物质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水 无机盐。其中 有机物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无机物 水 无机盐 2 三大营养物质 糖类 脂肪 蛋白质。3 第七营养素 膳食纤维 也叫纤维素 4 食物 糖类 谷类 根...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知识点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森林古猿 古老的人类化石是露西化石 发现于非洲大裂谷地区 2 男性 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女性 卵巢 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3 子宫 胚胎发育的场所。输卵管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既受精卵的形成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