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教学反思

发布 2023-02-27 21:34:28 阅读 5917

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

参评教学反思**。

标题: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

教学反思。内容提要】: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对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考试心情》的教学反思。并提出今后需要改进方向。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2023年12月4日我有幸参加河池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比赛,并对所上的课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此谈些粗浅的教学体会和反思。

一、教学设计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离开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因此,本课程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注重学生的课外生活,鼓励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积极**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要善于将课堂生活化、社会化。要设置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所教班级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出发,在现实生活中选取适合学生实际的典型材料,创设情境。

以合作**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活动、质疑、讨论、反思、总结,最终形成知识,增强情感,培养、发展能力,获得人格品质的提升,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构建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它在教育系统目标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素。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我精心研读教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自我期望值,正确看待分数,培养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2、能力目标:学会确定恰当的自我期望值;能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各方面能力;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期望值和它对情绪的影响。

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三、教学方法:我认为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必须体现两个要求:(一)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构建师生互动型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融合各科知识,采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即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这些要求,我认真备课,整合教材,采用合作**、体验式教学方法。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并制作成多**课件,使其内容既全面、综合,又图、文、像并茂,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

与此同时还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合作讨论共同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课——教师展示“新闻**”,学生思考、讨论,以学生中的事例导课导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一点不足,那就是在选取事例时没有做到严格筛选。

事例中的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自杀。这样的事例违背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的课程理念。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一:什么是自我期望值?自我期望值对人的情绪有何影响?

教师展示**“同样的分数,不同的心情”和漫画:望子成龙,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体验、合作、**中自主学习,得到收获。

教师学生活动——我思我行:为即将开始的期末考试确定恰当的自我期望值。让学生反思、实践,从而学会确立恰当的自我期望值。

3、**二:分数真的能代表一切吗?学生活动——分数大家谈,让学生谈自己对分数的看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教师展示:

航天英雄背后的故事、漫画——低能儿、人类的八种智能以及“第十名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从正反两方面和理论实践方面让学生明白分数不代表队一切。

教师展示:异想天开:如果没有考试……让学生设想、发言,让学生明白考试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分数,但不能过于看重分数。

4、结课:教师展示:丰收园,让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平静看待分数的态度和价值观。

5、最后:教师寄语……构思新颖,内容具有指导性和号召力,但教师在读给学生时,感情表达不够丰富。

五、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1)新教材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因此,我们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超越常规性教学的策略,努力创造出较多的独特的教学策略,张扬个性,突出特长,使得自己的风格全面展示出来。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我们应该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有关信息。新课程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过去的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教色转换意识。

4)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在日常思想品德教学中依然存在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践行,缺道德体验,道德要求无法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的现象,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失去应有的活力和魅力,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变成一潭死水,失去思想品德教育中最为宝贵的德育资源,又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评判依据。

有效的动态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形态,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导学案

导学课题 12.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导学目标 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 文天祥抗元。通过讨论元朝的进步表现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培养学生辩证看历史问题的能力。一 预习展示 我预习我会学 1.蒙古的兴起 我国北方 高原上,居住着许多游牧部落。世纪时,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 ...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十二课时

第十二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2课时 一 自学目标 一代天骄 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 民族融合的发展。二 自学重难点 1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2 忽必烈建立元朝 民族融合的发展。三 温故互查 对子组互判 1 北宋的肉食中以为多,南方人吃多。宋朝缺 人们多用车,也有车。2 今天的传统节日,...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课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课 为人民服务 教学反思1 为人民服务 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片精读课文。本文是伟大领袖 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发言稿。这篇文章是一篇议 学生初次接触此类文,多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没有兴趣,因此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首先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涉及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