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复习资料。
主题**】本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
重点字词翻译】
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
3.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4.借旁近与之:附近,这里指邻居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 ;完成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7.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以宾客之礼相待 8.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 求取。
9.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10.不使学:让。
11.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12.还自扬州:从。
13.泯然众人矣:消失14.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15.受之天也: 指先天得到的16.卒之为众人:最终 ;普通的人。
1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 18.彼其受之天也:他。
19.且为众人:尚且20.固众人:本来。
21.得为众人而已耶:停止。
22.收族为意: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2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四处拜访
24.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
句子翻译】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8.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9.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分三个阶段:a、四五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能指物作诗立就;b、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c、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议论;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3.“世隶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仲永家既非书香门第,也非官宦世家,不可能受到诗礼熏陶,突出了仲永的天赋。
4.“伤”字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几层意思?
答:哀伤、叹息; 叹息仲永的不自觉努力;叹息仲永父亲的利益熏心;叹息一个人才的流失。
5.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成了一个平常人。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不是天才。
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6.怎样认识“受之天”和“受之人”的关系?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的教育。两者关系如下:一个人的成才,天赋固然重要,但是与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关系更大。
中考题目】1.(2023年乌鲁木齐)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受于人者不至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答:天资是人成才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才;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才;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才。
(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2分)
3.(2005山东济南)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略,能言之成理即可。(参考问题**第题)
4.(2023年湖北省襄樊市)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木兰诗》一、《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合称为“双璧”。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二、生字注音。
可汗(kè)(hán)燕(yān)山胡骑(jì)辔(pèi)鸣溅溅(jiān jiān)鸣啾啾(jiūjiū)朔(shuò)气传金柝(tuò)
三、古今异义字理解。
1、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3、但:古义为只;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4、郭:
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5、户:古义为门;今义为人家,住户。
或是指门第。
四、词语解释。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2、万里赴戎机(赴:奔赴) 3、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4、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5、著我旧时裳(著:穿) 6、关山度若飞(度:过)
7、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粘贴。 8、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意思是同伙。
五、句子翻译。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翻译: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翻译: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六、简答。1、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意近即可)
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2、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3、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4、第二段第一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答:排比。写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5、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什么? 答: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6、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7、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的激情。
9、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赞颂木兰女扮**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伤仲永 基础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 填空。伤仲永 的作者是代的 他字介甫,号半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 的 伤 的意思是本文采用和两种表达方式,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道理。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 的原因是 1 从方仲永个人来看2 从道理上来说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
一 王安石 伤仲永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 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本文选自 作者系 唐宋散文八大家 之一,请写出其他七位 大家 的名字。2.整体把握 本文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 借事说理 请问 借什么事?说什么理?3.问题 1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文词义 句意掌握秘诀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文言文句子翻译五字法 留 保留 换 替换 补 补充 删 删减 调 调换词序 说明 方框里的词是课文注释没有或有解释但没有单独列出 加点词是注释中已单独列出 第五课 伤仲永 一。实词含义。1.隶 2.未尝 3.书具 4.异焉 5.自为其名 6.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