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

发布 2023-02-24 16:38:28 阅读 3434

1. (2.1)眼、耳、鼻、舌、**分别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有触觉、痛觉、冷觉、热觉等感觉功能,**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敏感。**还有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2. (1.不同的人**的感觉可能不同;2.同一个人,各个部位的**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信息,嗅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适应性,差异性(书p.46分三方面)。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内藏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形成味觉同上14。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麻、涩、辣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年龄增长味蕾减少吃浓食。

任何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只能感受刺激并产生、传导信息作用。嗅觉和味觉是共同影响的。

5. (2.2)声音产生的条件:

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声音传播的条件:依赖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传播的方式: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分析月球说话。

6. 声音的传播速度: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声波的应用:

测距、医疗。

7.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声波的反射现象。

8. (2.3)耳可分为:

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其中,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

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信息至大脑。 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声信息)→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听觉障碍:耳聋(衰老性)和失聪。

9.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

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单位:

赫兹(hz)。与发声体长短、粗细、性别,**儿童有关;c调d调就是频率不同;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 hz。

高于20000赫的声音是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是次声。蝙蝠发出超声波,大象用次声交流;蝴蝶声音听不见因频率低;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即b超)

响度:主观上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可分辨不同的声音。 双耳效应: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10. 凡是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声音都是噪音。居民区不超过40—50 db。 控制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

12. 2、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或焚烧。(2.4)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电灯\萤火虫\发光水母(月亮不是光源)。

14.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光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15. 书p.62实验(瞄准\站队\小孔成像)说明: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在水\玻璃中传播速度依此减慢;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5、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出许多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牛顿的色散实验: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如遥控器\太阳光传热\响尾蛇捕食\导弹追踪)、紫外线(如验钞机\杀菌\被臭氧层吸收)为不可见光。

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则被物体吸收。(如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红光照到白色物体为红色,白光照到红色物体为红色,红光照到黄色物体为黑色, 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

透明物质的颜色跟它透过的颜色相同。举例同前。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红绿蓝为三原色。

16. (2.5)光的反射:

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看到周围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漫反射缘故),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路具有可逆性(能按原来光路返回)。

18. 17、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平面镜成像规律:

成虚像(p.70虚线表示),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运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面镜的应用:

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19.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进入另一种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即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应用解释:

从上方看透明介质中的物体感到物体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因折射引起。海市蜃楼由于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发生弯折。

21. 8、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农历一个月。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区别:

【实像,如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光屏上】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15、经过有效处理的废水,可以排放到湖泊、河流和海洋中,也可以渗入地下。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23. 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集焚烧、堆肥、热解、制砖、发电等一体的统合系统,但是焚烧垃圾对空气有污染。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教与学p.52>

24. 总结: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即u>f成实像,u=f 不成像,u2f成缩小像,u=2f 成等大的像,u<2f成放大的像。

实像变化规律: 物体只能在u>f范围内移动;当物距变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变大。调节烛焰透镜光屏在同一高度是确保像能成在光屏**。

25. 眼球由角膜、巩膜(保护)、虹膜、视网膜(有感光细胞)、瞳孔(调节光线)、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玻璃体组成—p79。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

睫状肌能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近物会聚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6. 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27. 人类视觉存在一定限制,太近或太远的物体可能看不大清楚。在眼球结构上存在盲点。

28. 眼疾:近视(因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所以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因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所以佩戴凸透镜矫正)、色盲、斜视、白内障。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请改正不良用眼习惯。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知识网络图。见板书。前记 这一章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动力学的相关内容,但是只是作为 动力学的初步内容 来进行学习和运用。这一部分只是作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们以后会不断地重复学习和不断地深入。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大家在识记 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尽量去尝试解释我们生...

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第一节 感觉世界。1 人的感受器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痛觉 触觉 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2 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 眼 耳 鼻 舌 3 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有 中的冷觉 热觉 触觉 痛觉等感受器。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其中对触觉最敏...

七年级上第二章观察生物 复习提纲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都知道生物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为了适应环境有各种不同表现。2 学生复习使用温度计,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3 初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的基本含义。能力目标 1 学生初步养成科学 的意识,学生学习科学 的方法。2 学生能设计实验方案,学会控制实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