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

发布 2022-08-11 01:47:28 阅读 7098

班级姓名。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

为冷热觉。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

3、**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①感受器有:**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②**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

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③在**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4、嗅觉的形成:气味(化学物质)→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

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5、嗅觉的特点:①嗅觉中枢适应性(疲劳)。②不同动物嗅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③嗅觉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④动物对不同的气味敏感程度不同。

6、嗅觉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主要味觉:酸、甜、咸、苦、鲜;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10、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吃到苹果与柠檬的。

混合味道。11、随着年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逐渐减少,味觉敏感性也下降(老人口味浓)

注:感觉都形成在大脑中。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3、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4、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

0.6米/秒。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

15、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注:①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有声音必在震动。

②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

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第3节耳和听觉。

16、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

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17、耳的主要功能:

1)听觉;(2)保持身体平衡(前庭,半规管:晕车、晕船和航空病—前庭过于敏感)。

3)两只耳的功能(双耳效应):①收集的音量增大。②辨别声音的方向和位置。

注:①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晕船、晕车现象)。

②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8、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①影响因素: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③人的发声频率65赫到1100赫。人的听觉频率为20赫到20000赫。

④频率大于20000赫的声波为超声波,超声波听不见(b超的应用,蝙蝠)。

⑤频率小于20赫的声波为次声波,听不见。(测海水的深度,大象)。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①影响因素: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其响度越大。

②单位为分贝。

3)音色:声音的特色,是由音调、响度等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感觉。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都影响音色。

注:①音调用高低形容;响度用大小形容。

②注意区分音调和音色:一般来说,同一物体发出不同声音为音调不同(如:钢琴声音不同,敲。

西瓜声音不同),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为音色(如:不同人声音不同为音色,不同乐器为音。

色不同)19、噪声污染。

1)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生活的声音叫噪声(考试时的**也烦人)

2)措施:禁按喇叭、隔音屏。

第四节光和颜色。

20、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月。

亮,湖面,镜子,电影银幕等只反射光,不是光源)

21、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

22、光的直线传播现象: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⑤树荫下的光斑(小孔成像的原理)

23、小孔成像特点:

1)成上下左右倒立的实像。

2)屏幕越远,像越大,物体越远,像越小。

3)距离很近时,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相同;距离很远时,光斑形状与光源相同。

4)孔大时,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相同;孔小时,光斑形状与光源相同。

2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3×105千米/秒),空气中次之,其次是液体中,透明固。

体中传播最慢。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25、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定、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1)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如:红、橙、黄、绿、兰、靛、紫等。

2)复合光:由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如:白光。

26、物体颜色:

1)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2)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4)三原色:红、绿、蓝。

注:①眼睛接受到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接受不到任何色光就是黑色。

②叶绿体反射绿色光(光合作用不需要绿色光),其他色光被吸收。

27、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位于红色光带以外),温度越高,红外线越强。

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响尾蛇捕猎。

紫外线(位于紫色光带以外)过量照射诱发**癌,自然界中主要**于太阳,臭氧层吸收了大部分,使地球生物免于大量照射。

应用:验钞、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28、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9、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①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③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④光路具有可逆性。(通过平面镜或潜望镜相互看到对方眼睛)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特征:镜面反射往往是发光,发亮,较刺眼,看不清楚,只发生在一定范围内;

漫反射:各个地方都能瞧见,比较清晰。

3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所成的像是虚像,光的反射现象) 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①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②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实际是。

光经过反射进入眼睛。

③**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玻璃板越薄越好,必须垂直于桌面,否则第二根蜡烛无法跟第一根蜡

烛的虚像重合。

④镜中看时间,可翻到背面观察。

32、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平面镜成像图像:

3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不偏折,传播方向不变)

34、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真空中的角>空气>液体>透明物体 (光速快的介质中角要大。

注: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o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⑤o为入射点,折射发生在界面。

注:①看水里的鱼、水底等物体时,都是虚像。

②作图时注意光线方向:光线从被看到的物体身上发射出来的。

③注意区分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界面同侧。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界面两侧。

光的性质小结:

光的直线传播: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⑤树荫下的光斑(小孔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

光的折射:筷子折断,看水中鱼或水底,凸透镜成像(照相机、放大镜、幻灯机、投影仪)

光路的可逆性。

像的性质小结:

虚像: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看水中的物体。

实像: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

1.2.1 眼 耳 鼻 舌 分别有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等感觉。有触觉 痛觉 冷觉 热觉等感觉功能,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盲人阅读盲文 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敏感。还有防止身体水分散失 排汗散热 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2.1.不同的人 的感觉可能不同 2.同一个人...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知识网络图。见板书。前记 这一章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动力学的相关内容,但是只是作为 动力学的初步内容 来进行学习和运用。这一部分只是作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们以后会不断地重复学习和不断地深入。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大家在识记 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尽量去尝试解释我们生...

七年级上第二章观察生物 复习提纲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都知道生物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为了适应环境有各种不同表现。2 学生复习使用温度计,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3 初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的基本含义。能力目标 1 学生初步养成科学 的意识,学生学习科学 的方法。2 学生能设计实验方案,学会控制实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