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部分(占百分之四十)
1.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20分)
酝 (niàng) 发(jì) 竦 (zhì) 干 (hé)
黄晕( )唱和()肥硕() 清洌( )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中订正。(4分)
呼朋引伴花技招展德高望众波光明灭。
凡花嫩叶抖搂精神津津乐道返老还童。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朗润(明朗润泽)响晴(晴朗无云)黄晕(昏暗不明亮)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b. 卖弄(炫耀)玄奥(玄秘深奥)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美)星汉(银河)
c.烘托(衬托)禅心(佛教指清静,无杂念)寥阔(高远空旷)暖树(温暖的树)
d.舒活(舒展,活动)竦峙(高高地挺立着)梦寐(睡梦)别枝(另一个枝头)
4.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着。
因为有这样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 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
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a.静默慈善慈祥饱食 b.慈祥慈善饱食静默。
c.饱食静默慈善慈祥 d.静默慈善慈祥饱食。
5.下面一段话中的空缺处,填入最恰当的使文意连贯一句话是( )2分)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b. 点雪卧在小村庄的房顶上。
c. 房顶上的小村庄卧着点雪。
d. 点雪卧在房顶上的小村庄。
6.在本单元中,学习内容之一就是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看看它们是怎样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现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为什么用得好,它们分别写出了什么。(6分)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③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⑤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再请同学们进行课堂活动,自己从课文中再发现一些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7. 摘录一些美句。(3分)
课本中的单元提示要求我们,学习这个单元,要作适当的摘录。摘录时应当动脑筋,要注意巧变角度。我们要注意改变自然而随意地摘录的习惯,而代之以科学的分类摘录。
现在老师点示8种分类摘录的角度,每位同学任选一种,进行对课文美句的摘录工作。
春夏秋冬 ②风花雪月 ③山水草木 ④声光色味。
⑤红黄绿蓝 ⑥日月星霞 ⑦动静刚柔 ⑧晨午暮夜。
8.本单元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理解句子的内容,揣摩句子表达的精妙。其中《春》的研讨与练习提到了对比喻句的赏析。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种比喻句的表达技巧——这样的句子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是比喻描写,后一个层次是形容
描写,这两个层次血肉相联,将景物描写得格外鲜活。请同学们体会下面这种句式,每位同学学写一个这样的句子。(2分)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仿句:。9.选出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a.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空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一点粉色。
c.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10.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的散文先生的《春》写的是春光先生的写的是冬色,李汉荣的写的是夏景,何其芳的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乡村秋景图,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5分)
11.下列作家、作品、年代、体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曹操——《观沧海》——东汉末年——古诗。
b.王湾——《次北固山》——唐朝——五律。
c.辛弃疾——《西江月》——宋朝——词。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元代——词。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2.全段的中心句是:
(2分)13. 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
(2分)14. 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几个字各得其所。(3分)
15. 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3分)
16. 作者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使得笔下的景物化静为动的呢?(2分)
17. 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0题。
秋思。梁衡。
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
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
境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暄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①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滾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
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
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
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
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注:①酽(yàn)酽,(汁液)浓;味厚。
18.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该词语。(2分)
1)点缀。2)憧()憬。
19. 作者在第②段中着力描绘秋色。(4分)
1)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
2)作者在本段先说“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漫了个透”,后来又说“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两句话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2分)
答:(1)秋色的特点是。
20.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者描绘了春与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照划线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4分)
答。21.作文(40分)
请仔细观察校园的景色,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
课外延伸部分(占百分之三十)
七年级下1单元测试
七年级 下 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一 积累与运用 共25分,前10题每小题各2分 1.加点字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蝉蜕 tu 尴尬 n木屐 j 玉簪花 z n b.系上 j 讪笑 sh n俪歌 l 攒成 z n c.泥泞 n ng 臃肿 y ng 花圃 p 掸子 d n d.菜畦 q倜傥 t t...
七年级下语文单元测试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确凿z o 骊l 歌叮嘱zh 沼zh o泽。b菜畦q 木屐j 脑髓su 冰雹b o c蝉蜕tu 收敛li n 讪xi n笑相称ch ng d珊sh n瑚花圃p 盔ku 甲尴g n尬。2 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通过对百...
七年级下1 3单元测试
七年级 下 语文第一至三单元测试题 一 一 选择题 每题2分,共14分 1 选择注音正确的一组 a 气氛 f n 撒谷 s 怪哉 z i 宿儒 x b 喉咙 h u 鼎沸 f n 磐石 p ng 淋漓 l c 哽咽 g ng 喧闹 xu n 稍微 sh o 郝叟 sh u d 重荷 h 督学 d 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