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利用了课件显示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
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
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
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
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
这也是一个值得**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
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结束后,我马上进行了反思,我觉得,科学教师的角色我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
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
一、课前导入,将历史故事引为**课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就是科学的**活动起点。
学生在开始科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创设一个情境,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在教学时需要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比如用故事、**、谜语、科学现象、设置悬念等方法引入,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激趣引入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而不是仅为引入而创设情境,最好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甚至是贯穿整个课堂,起到深化延伸课堂教学的作用。
我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先作为课前谈话讲述了一个70万年前一次火灾中,早期人类的意外发现开始吃熟食的故事,引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早期人类尝试了吃熟食之后就一直把这个习惯延续到了今天,而没有回到吃生食的年代?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究竟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将生活经验融为科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五个重要的要素。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科学**必须基于实证,分析整理信息和数据,最后获得**问题的结论。
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两个科学活动,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感官、借助一些工具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搜集它们在颜色、气味、口感、软硬等方面的不同信息,感知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之间的静态变化过程,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马铃薯烧熟吃的优点。但是学生大多从马铃薯的口感、气味上分析烧熟吃的好处,为此,教师需要抓住有利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马铃薯熟吃的优点在于它的营养成分更加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观察比较猪肉在烧熟过程中的变化,感知食物在烧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再次分析猪肉烧熟后的优点,最终认识到:猪肉烧熟后不仅更加好吃、香,而且健康卫生,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两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既是线性的深入,又是殊途同归,归结于食物和营养的关系,使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得到深入和扩展,最终和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继而科学知识又补充丰富了生活经验,两者相得益彰。
四、辩证讨论,矛盾冲突化为科学认知。
讨论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贯穿**式学习的全过程,尤其在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讨论和交流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组织交流活动时,不要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简单地给予肯定和否定,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交流他们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鼓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充分展开讨论和交流。讨论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教学本课时,在前两个实验的小结之后,我制造矛盾冲突:马铃薯和猪肉烧熟之后不论是口感、气味还是营养健康的角度来说都比生的食物好,看来以后我们都应该吃熟的食物!学生马上提出异议:
水果我们应该生吃好!于是,我顺势引导:哪些食物生吃好?
为什么?哪些食物熟吃好?又是为什么?
学生被引入新的问题情境,开始了辩证讨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毕竟有限,单个学生很难有全面的认知,在全班的集体交流之后,相互的意见不断的得到补充论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这样的科学认知:一般来说:
水果和一部分蔬菜(维生素类)适合生吃,脂肪类、蛋白质类和糖类物质适合熟吃。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营养,不同的营养适合不同的吃法,对于食物的吃法,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再做到安全卫生。
五、拓展延伸,将科学知识转为生活运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上,其次还表现在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在科学课堂的最后,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对本课学习的一个知识巩固,使一堂课的学习目的明朗化;二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地讨论,使科学知识生活化。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教材共有3个部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
第1个部分: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2个部分:
生熟马铃薯的不同,让学生感知食物生和熟的区别。第3个部分:对比生熟鸡肉,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知道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从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 1.课前实验材料的精心准备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
考虑到大多数家庭常吃的肉类是猪肉,且猪肉的生熟变化与鸡肉相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就让学生观察比较生、熟猪肉,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在学生活动之前,我先演示一下生鸡肉加热到熟鸡肉的实验,因为我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还小,对使用加热酒精灯还不够熟练。对生、熟马铃薯的比较,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我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份生的和熟的马铃薯,让学生在课堂上精心观察和讨论。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个教学环节之间我都通过巧妙地过渡,使课堂的教学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激情总是比较高涨,整堂课我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比较投入地参与到每一个科学**活动中。
我想,这样在充满激情的科学**活动中,学生的科学**能力肯定会得到培养。 3.科学**的过程很重要,但结论也是重要的,**过程与结论不可脱节。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为核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作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生理解性地、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与结论服务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总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科学**中去,却不能从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引导。我在课堂上又给每个小组另外准备了一些卫生的、切好的生熟马铃薯及牙签让他们亲自尝一尝两者味道的区别,达到了亲身体验的效果。为了验证生熟马铃薯营养不会变化,但熟马铃薯更易消化吸收,我还为学生准备了碘酒。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熟马铃薯很快变蓝,而生马铃薯慢慢变蓝。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观整堂课,我从“尝味猜物”的游戏入手,以马铃薯和猪肉为目标,组织了以“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为命题的一系列**活动。
本课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还要指导学生准确、客观地进行描述。
一、激趣引入是前提,本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尝味猜物”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设计,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可以为学生的后续活动做好了铺垫,同时,游戏本身充满趣味性,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科学课学习和**的热情,而且将这种热情贯穿始终。
然后,本课设计的几个活动,从识别生食和熟食,到比较生、熟马铃薯,从生猪肉粒到熟猪肉。这样的活动设计是有结构的,沿着学生的思路层层推进。
二、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本课设计注重经历,体现自主、合作与**。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有成功的乐趣,并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点,让学生亲自体验生熟马铃薯的区别,体验由生猪肉到熟猪肉的过程,体验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教学活动。这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在体验中学习科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索,通过亲历**的体验和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亲历**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在亲历**活动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又可以在不同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
当人们学会使用火以后,才出现了生食与熟食之分。生食与熟食早已成为学生们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用方法,只不过他们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思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科学,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活动,有一定的观察和操作的能力。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们会从生食与熟食的角度对食物进行分类,细致观察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直接从各种各样的食物引入,将食物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尝活动更是让同学们兴致十足。品尝食物和给食物按生吃和熟吃分类的活动都是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将感性的经验转化为理性的思考,知道了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食物需要熟吃,也有的食物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
观察比较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观察比较生的鸡肉和熟的鸡肉是两个对比的观察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观察生、熟食物之间的不同点,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食物烧熟后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烧熟的事物干净、卫生、比较松软,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但也有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而生的食物却能保持原有的营养,所以我们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有生有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丰富的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活动,烧鸡肉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对鸡肉的变化进行了**,这种**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对变化的观察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之间建立联系。
同时学生亲眼看到了生的鸡肉到熟的鸡肉的变化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很清楚地知道了生的鸡肉和熟的鸡肉的不同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看到实验器材,他们忍不住去碰一下是很正常的,怎样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去碰那些材料,实验完成后的材料整理工作如何安排,什么时候应该把实验材料放回老地方,是我这节课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面包发霉了2》教学设计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食物5.面包发霉了。一 教材简析 面包发霉了 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吃剩的食物放置时间长了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以及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 一是观察发霉的面包,二是霉菌的生长实验。二 教学背景 生活中食物放置了一段时间会长出一...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 面包发霉了教科版
一 观察发霉的面包出示新鲜面包。师 面包时间放长了会怎么样?生 会变质 发霉。生 会变硬。生 会霉变。师 你有没有仔细看过发霉的面包?生 没有。生 我看过。师 你看过的发霉的面包是怎么样的?生 上面有小毛。生 黑黑的。生 硬硬的,像粉末一样的会掉下来。师 会长毛 变色 变硬,想仔细看看发霉的面包吗?...
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1教学记教科版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记。第三单元食物5.面包发霉了。上完 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 我把熟的马铃薯放在实验室等着它发霉变质。为下个星期上 面包发霉了 时学生能看到霉菌,我把4个面包放在盘子里放在厨房间,过了几天,没见面包长霉,用手一摸,很硬,快成石头了。说来好笑,我以为面包这么放着时间长了就会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