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4 28区公开课

发布 2023-01-29 22:47:28 阅读 7429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意图。

青岛市城阳区春阳路小学管宣清。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第91页—第95页。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的,是学习利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篮球赛换人”的问题情境,引入对平均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从而体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学习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在统计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通过动手摆一摆、移一移,使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形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喜欢篮球运动吗?老师也喜欢篮球运动,今天我们一起看一场篮球比赛,请同学们来当教练,好吗?

**动画:现在红队、蓝队比赛异常激烈,比分正在交替上升,突然,蓝队一名中锋队员受伤了,现在比分落后,急需要换人,可是,蓝队只有两名替补队员,7号和8号,到底该派谁上场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节课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分析素材,**新知。

一)体会运用平均每场得分进行统计的必要性。

1)提问。谈话:如果你是教练,这个时候,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预设:投的准的、跑得快的、力气大的、个子高的。

追问: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你为什么考虑投的准的?)

继续追问:同学们考虑的都很全面,但哪个因素最关键呢?(投篮水平。

谈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是7号、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7号、8号小组赛得分情况统计表。

2)交流。谈话:想一想,到底谁的投篮水平高呢?

预设:①比较总分。学生回答:“8号的成绩好,因为8号的总分高”。教师追问:用总分比较合理吗?为什么?

比上场次数。8号队员上场的次数比7号队员多。 (师:你想比他们上场次数。谁有不同意见?)

比较平均每场得分。应该比较平均数,就是求一求他们每场平均得了多少分。 (如果学生回答:“7号成绩好,因为7号的平均分高” 教师追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说的平均数吗?)

小结。谈话:同学们刚才说出了这么多想法,要知道谁的投篮水平高,到底应该比较什么合适?

预设:平均每场得分。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对多种比较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交流,从而体会运用平均每场得分进行比较的必要性。

二)**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每场得分。

1)提问。谈话:到底7号、8号平均每场得分是多少呢?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先来研究7号队员平均每场得分。谁来读一下**要求?

温馨提醒:独立思考,通过圈一圈,移一移,或计算等方式,求出平均得分。

小组内交流想法,组长分工记录,上台汇报展示。

2)组内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谈话:看懂了吗?谁再来说说他们小组是怎么移的?

追问:为什么你要把第四场的2分移给第一场?

预设:这样就一样多了。

继续追问:一样多了,是多少?

预设:11分。

提问:11分在这里是什么?

预设:就是7号队员三场比赛的平均得分。

小结。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我们把多的移一些给少的,达到一样多的目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谈话:其实,在我国古代的《周易》中就有提到:“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取好的补不足的,达到平均的效果。其实说的也是“移多补少”。

三)**用“先合后分”求平均每场得分。

提问。谈话:同学们,除了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个算式。括号里这一部求的是什么?

预设: 三场比赛的总分。

追问:为什么这里要除以3而不除以4呢?

预设:因为参加了3场。

小结。谈话:同学们,这种先求总数,然后再除以次数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叫“先合后分”(板书)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一)借助直观学具,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提问。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哪两种方法找到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那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会求吗?小组合作,开始吧!

2)组内合作。

3)汇报交流。

谈话:为什么要把第二场的3分移给第1场,第4场的2分移给第五场?

预设:这样就一样多了。

追问:一样多,是多少?

预设:10分。

继续追问:那10分是8号队员哪一场的得分呢?

预设:哪一场也不是,10分是8号队员四场比赛的平均得分。

小结:10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继续追问:同学们,7号队员的这个11分(平均得分)是第三场的得分吗?

预设:第一个11分是第三场的得分,后面那个11分是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

谈话:谁能像他这样再来说一说这两个11的区别?

小结。谈话:这两个虽然都是11,但表示的意义不同。11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数据。平均数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根据比较得分情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谈话:7号8号队员的平均得分有了。现在你应该知道该派谁上场了吧?为什么?

预设:7号,7号比8号平均得分高,小结。谈话:

平均得分高整体水平高,平均得分低的整体水平就低。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所以,我们选择球员投篮水平高低,用平均数来比较是合理的。

谈话:7号上场了,让我们祝他好运吧。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学具,辅助学生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不是某个具体数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分析数据,感受特性。

提问。谈话:本场比赛,7号队员超常发挥,勇得15分。如果用虚线表示7号队员的平均得分,你觉得虚线标在**比较合适?

预设:图三。

追问: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图三符合移多补少,图一太高了,图二太低了。

追问:那你觉得平均数应该在哪两个取值范围之间?

预设: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小结: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谈话:可是,7号队员发挥失常了,只得了7分,四场比赛的平均得分是10分。观察这两个平均。

得分,和它所对应的本场得分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从图一到图二,本场得分变低了,平均得分也变低了;从图二到图一,本场比分变高了,平均得分也变高了。

小结。谈话:本场比赛得分高的,平均得分就高,得分低的,平均得分就低。只要其中一组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也会随之而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受平均数的特性,并理解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谈话:关于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小明和小强正在**他们的体重问题,(复述题干)

那你觉得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不一定。因为平均体重代表的是两个小组同学体重的整体水平,不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具体是多少,所以不能确定小明的体重就一定比小强轻。

2. 下图是202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小刚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提问:为什么要选b?

追问:a答案求的是什么? 答b案求的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中关于平均数的一些常识性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趣味,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了平均数的意义,回想一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研究过程?(课件引导学生回顾**过程)

谈话: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1:学会了平均数的意义。

预设2: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预设3:我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回顾反思,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自主反思建构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学片段及赏析

学习必备欢迎 片段及赏析。片段一 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平均数,学会求平均数。师 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这不,四年级几个班的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投篮比赛,想去看吗?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在投篮比赛的画面。师 四 1 班只来了1位同学,投中了5个。师 如果你是裁判员的话,想用哪个数字来代表他们的水平?生 5 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优选教育资源共享共赢共进。师 同学们喜不喜欢运动会呀?生 喜欢。师 嗯,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运动的小朋友。那你最喜欢哪项运动呢?生 我喜欢跑步 我喜欢跳绳 我喜欢打篮球。师 我听到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篮球,光明小学的篮球比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仔细观察,体育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谁...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 认识平均数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 86页。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 平均数 意义的过程。2 了解 平均数 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 平均数 作出解释。3 体会求 平均数 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