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海洋教育1 7课

发布 2023-01-25 11:16:28 阅读 5170

1、蓝色国土。

活动目标:

1.了解蓝色国土的构成,树立整体国土观。

2.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算一算的形式了解我国的蓝色国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树立珍视蓝色国土的观念。

活动重难点:

1.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国土观念。

2.知晓祖国蓝色国土的构成,了解我国所管辖海域范围及重要作用。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祖国地形图(要能清晰地表示海洋部分)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学生交流。

2.师:同学们说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只是祖国陆地部分,还有海洋部分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中国地形图,用笔勾画出海洋部分。 问:

对照地形图说一说你认为国家的国土包括哪些部分?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祖国的蓝色国土。

二、树立正确国土观 1.**领海师:对国土有了整体的认识,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交流。

2.感知蓝色国土面积

祖国的蓝色国土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地形图,仔细观察刚才勾画出的海洋部分,并标注出曾母暗沙、南沙群岛等岛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3.准确计算国土总面积师:我们的祖国究竟有多大,你们该怎么计算这个数据? 学生计算交流谈感受。

三、广袤的蓝色国土 1.初探蓝色国土构成

师:有的同学可能还是很疑惑,我国蓝色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是怎么核算出来的?

2.课件出示内海、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示意图,请各组交流说出各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3.快速抢答小游戏:请快速说出三种以上海洋资源。

小结:广袤的蓝色国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珍视每一寸蓝色国土!

四、珍视蓝色国土

1.课件出示冲之鸟礁**及相关资料。 师:你认为日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2.问: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位于海防前哨的岛屿消失对祖国蓝色国土意味着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3.师:我国是怎么保护蓝色国土的呢? 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资料。

五、蓝色国土记心中

1.课件出示祖国地形图。师:现在同学们再来观察祖国的版图,看一看祖国的地形图像什么?

2.师:同学们,能不能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六、总结:我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蓝色国土观念,更要知晓国家管辖的海域,懂得维护海洋权益,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海洋教育》,担当宣传小使者,宣传海洋观念,帮助身边的人树立现代海洋意识!

2、《沧海桑田》

【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初步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

3.知道海陆变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够正确认识海陆变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交流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

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海陆变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等多**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山脉、城市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海洋、山峰、城市**,教师简单介绍,并让学生谈谈感受。谈话:

地球妈妈已经有46亿岁以上了,我们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一直都是现在这个样子,处于现在的位置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沧海桑田》动画片,激趣:地球是不是像动画片中的麻姑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故事一样曾有过变迁呢?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答案,探索沧海桑田的变迁。板题:6.

沧海桑田。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用课本中及补充的**切入,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继而用《沧海桑田》的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合作**,获取新知。

整理学生搜集的资料,并进行分类。

三、归纳梳理,巩固应用。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利用大量的资料对这些地方进行**,证明了大海消失变成了陆地,陆地消失在海底沉睡。现在请同学们来推测一下: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2.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出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板书: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

3.读书25—28页,结合搜集到的材料,小组合作完成**。

4.交流小结。

四、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1.过渡:同学们,地球妈妈承载着五十多亿人口,每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非常的辛苦。

有时,地球的运动变化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啸等。其实沧海桑田离我们并不遥远,一起来看一段**资料:沧海桑田离我们并不遥远。

2.交流:看了这段**,你想说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呢?

3.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课外延伸:美丽的地球经历陆地分离、海洋升降,仍然不愿停歇,沧海桑田的故事仍在继续,希望同学们探寻海陆变迁的脚步也不要停歇,课下请继续搜集海陆变迁的资料。

3、《星罗棋布的海岛》

教学目标:1.知道海岛的形成原因和海岛的种类。

2.了解海岛的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小组活动、自主**。

教学过程:一、课程引入:

出示各种海岛的**,让学生进行欣赏。

二、教授内容:

1.认识海岛。

引入**,让那个学生讨论。像这样矗立在海中的小山就是海岛。海岛就是被海水环绕的小片陆地。

2.海岛的成因。

大陆的边缘在地质构造上与陆地相连,由于地壳运动、海面上升等原因,与大陆分离,形成海岛。

3.海岛的种类。

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冲积岛。

解释各种海岛的形成原因,出示各种海岛的**让学生进行辨认。

三、拓展延伸。

4、《海湾和海峡》

教学目标:1.知道海湾和海峡的特点。

2.认识国内和国外著名的海峡和海湾。

3.培养学生亲近海洋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地图导入。

这是中国沿海地图,请找出渤海湾和台湾海峡。

二、**新知:

观察、思考:

1、找出这两个地方的不同之处。

2、海峡是指连接两个相邻海区的狭窄水道。

3、认识中国重要的海湾和海峡。

海湾:渤海湾、胶州湾、北部湾、

海峡:渤海海峡、琼州海峡、台湾海峡。

4、认识世界重要的海湾和海峡。

三、谈体会:

5.我看海岸工程。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常见的海岸工程。

2.关注海岸工程的建设,感受海岸工程给当地发展带来的变化。

3.能积极参与保护海岸的活动,增强保护海岸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青岛栈桥的**,使学生了解栈桥也属于海岸工程,激发学生探寻的兴趣,揭示主题。

二、聚焦海岸工程:

通过教材所呈现的港口、防波堤等海岸工程**或交流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海岸工程,关注海岸工程的建设。

三、走访海岸工程:

我们通过海岸工程的一些**,我觉得最好是**,让学生感觉好像是实地考察、参观的形式,引导学生**海岸工程,调动学生关注海岸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体会建设海岸工程对于开发和保护海洋的的意义。

四、畅想海岸工程:

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海岸工程的开发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但如果不科学规划会带来哪些危害,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规划工程的重要性,理解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关系。组织学生以“我的建议”等形式参与保护海岸的行动。

6、《海水制盐》

教学目的:1.知道海水中含盐,了解海水制盐的基本方法。

2.知道我国主要盐场的分布。

3.体会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生亲近海洋探索海洋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制盐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1、 课程导入:

2、 提出问题:盐是怎么来的?

小组讨论。怎样才能把海水中的炎提出来?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海水制盐过程。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2. 根据海水能够制盐,**我国都有哪些制盐产地?

最后通过出示**我国的各产盐基地,并加以介绍。

3.盐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处?

为什么说是我们离不开的“朋友”?

教后记:7、《寻觅沉睡的宝船》

教学目的:

1.知道海上运输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3、培养学生热爱**、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南海一号”的新闻报道吗?多**展示电视画面。

二、教学内容。

1、通过**影像,认识精美的各种瓷器,你有感慨吗?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2、探访中国沉船。

(1)感知中国古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设计理念。

2)体会海底沉船对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3)欣赏精美的古代瓷器,赞叹古人精湛的造瓷技艺。

3、探访异国沉船。

(1)、探寻造成沉船事件的原因。

(2)、沉船事件一般都是货船,共同点是满载精美的器物或金银财宝。

(3)、体会研究沉船事件的重要历史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年级海洋教育

2 中国的四大海域包括 渤海 黄海 东海和南海。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为辽宁省 河北省 天津市 和山东省的陆地所环抱,是京津地区的门户,地理位置很重要。黄海位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 黄海的生物资源丰富,有鱼类 贝类 虾蟹等多种海产品,刺参产量也很大 南海是中国最南边的海 南海上分布着南沙群岛 中沙群岛...

四年级海洋教育教案

篇一 6 四年级上 蓝色家园海洋教育教案1 海滨休闲游教学目标 1 了解富有海滨特色的各种休闲活动。2 了解并感受滨海旅游业给家乡带来的变化。3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准备 知道主要的海上运动项目 知道海洋节 沙滩文化节等海洋节庆活动 鼓励学生关注蓝色新生活,培养热爱家乡 热爱海洋的情感。教学方法...

四年级17课

四年级17课 电视节目选择看 教案。一 教学目标。1 电视虽好,节目太多,了解过长时间看电视是有危害。2 养成选择看电视 不长时间看电视的习惯。二 教学重点。明确过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懂得选择节目的方法。三 教学难点。培养自觉控制看电视的内容 时间的能力。四 教学方法。自主 学习 上网搜集资料。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