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连加运算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运算中同样适用。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小数加法。3.会用递等式计算小数连加试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呈现小亚和小巧两人不同的计算思路,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养成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习惯。情感与态度:
通过仔细观察题目的数据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来计算,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学校每周有一次游泳训练,这次***和小胖也去了,他俩是学校的游泳健将!他们进行了200米个人混合泳比赛。老师再请你们做一次裁判,看他们谁游的快?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题:
他们的成绩分别是:
3.小组分析讨论:
1)谁能获胜?怎样算出他们的成绩?比较两人可能取得的总成绩,谁获胜的可能性。
要大些?2)出示结果讲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3)师归纳总结。
4.练一练:13.8+2.981+7.09+7.01962.8+27.53+2.47指名板演,其他人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5.小结:(1)看:数据,符号,小数点。
2)想: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还是可以利用简算方法计算。(3)查:仔细验算。
通过呈现小亚和小巧两人不同的计算思路,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这两种算法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来解答。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总结合理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递等式计算:)
5.68+20.5+4.
28 4.274+6.2+0.
8 63.25+(12.78+12.
75)53.666+12.445+35.
555 (2.73+3.85)+(7.
17+41.5)[要求仔细审题,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归纳总结。出示课题:小数连加简便运算附送:
2019-2024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小篮球队教案青岛版。
信息窗1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简单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教练在动脑筋分析两队身高的情境。手边的资料提供了红、蓝两队队员的身高数据。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的问题,引入对较复杂平均数的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9—100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
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生:想。
**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
设计意图】给学生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红队队员的身高(cm)是:
cm)是: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二、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一种方法:误差较大。
第二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但看不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
第三种方法:既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也能看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所以求平均身高比较可行。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身高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各组的数量和÷各组的份数和=平均数。
师:这两种方法都能求出红队的平均身高,但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展开课堂辩论。
达成共识:第二种方法更简便,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出有多少人的身高相同。
总结求即:师小结:第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种方法,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
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板书: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cm
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cm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习得新知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深了学生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障碍得以暴露,基础性资源得以生成。
师通过对这些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从不清晰走向清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出示四年级六个班学生捐书情况的统计图。
教师提问: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
2、你能求下列各题的平均数吗?如果能,只列式不计算,但请估计答案合理范围。如果不能,什么理由?
1)甲乙两个小组,甲组平均每人9岁,乙组平均每人11岁,那么这两个小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几岁?
2)小燕子用8天时间读完一本书。他前2天每天读26页,后6天每天读40页,小燕子平均每天读几页?
3)某公司在9月份的前17天每天节约用水280吨,后13天每天节约用水320吨,问9月份该公司平均每天节约用水多少吨?
四、拓展延伸课外调查实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每年的压岁钱也随着提高,每个同学的压岁钱多少不一,有的同学的压岁钱买了学习用品,有的同学的钱买了玩具,有的同学的钱买了生活用品,还有的同学的钱买了零食,更有的同学的钱进了网巴,也有的同学的钱存了起来……
1、同学们,你的压岁钱是多少,你认为怎样使用比较合理?
2、调查一下我们班每个(也可以是一部分)同学的压岁钱,并计算一下每个人的平均压岁钱是多少?
设计意图】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擦出了很多思维“火花”。不管是购买方案的决定、对每种方案购买的什锦糖单价的估计,还是进一步提出问题并举例验证,都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为学生展开去想、深入去想提供了可能。针对学习的困惑。
和障碍,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将练习融合在了学生形成平均数知识的过程之中。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练习,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练习。
教学应该努力沟通不同情境中的平均数问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会“情境虽然可以变化,但数量关系不变”,同时注意有机地渗透估算。这样才有可能使练习成为一种更为有意义的和有效的练习。
课后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本节课里,老师并不是把平均数当作除法计算的应用,也不是只把它当作简单的应用题来处理,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平均数含义,更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的理解和对它的实际应用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中老师力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整体上把握,通过对平均数的预见和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深化思维,提高整体把握数学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数学交流。
1、以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节课通过联系学生自己身边的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2、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老师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擦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问题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为学生展开去想、深入去想提供了可能。学生从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中初步窥见其趋于平均值的必然规律,从而把握事件的倾向性,学生在主动思维、经历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也得以培养数学意识。
3、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让学生在观察、实际操作和演算过程中学会求“平均数”,运用“平均数”。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
第2课时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练习课。
一、引入新课,基础练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做这方面的练习。1、出示某自然博物馆“五一”**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表(课本100页自主练习1)
学生读题。师: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1)400+450+400+350+350+350+150=2450(人)
2450÷7=350(人)
2)400×2+350×3+450+150=2450(人)
2450÷7=350(人)
发现第2种算法占绝大多数。师:谈一谈这样算有什么优势。
生:既简便又能清楚地看出有几天的人数相同。
设计意图】这样问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复习,为解决下面难度更大的问题打好基础。
2、出示海河公司去年的奖金发放情况统计表(课本100页第二题)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针对上述两种算法,组织学生讨论对错。
提取有价值数学问题:去年的平均奖金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1)20000+15000×2+9000×6+5000×11=159000(元)159000÷(1+2+6+11)=7950(元)
2)(20000+15000+9000+5000)÷4=12250(元)重点研究第2种算法错误的原因。
引导学生明确:总奖金数÷总人数=平均奖金。
设计意图】这道题出现的错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有意识地抓住错误大做文章,就是为了强化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
二、联系生活,提升练习。
1.现在有这样一件事情,五年级的同学要搞联欢活动,想买巧克力30元/每千克和水果糖20元/每千克这两种糖共5千克。先问一下,我们班比较喜欢吃巧克力的举举手。
(较多)喜欢吃水果糖的呢? (少一些)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商量一下:参考在我们班刚做的初步调查,如果把这个买糖的任务交给你们小组的话,你们会怎样来买呢?
2、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买巧克力4千克,水果糖1千克。(2)买巧克力3千克,水果糖2千克。3、算一算。
(求第1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4×30+1×20) ÷1+4)(2)(4×30+20) ÷2
4、辨一辨,哪种列式正确,为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第二种对的。因为有两种糖,所以要除以2。
2)第一种对的。巧克力是4千克,水果搪是1千克,加起来是5千克,前面的总元数是5千克的总元数,不是每千克的总元数,所以应该除以5,不能除以2。
5、算一算。(求第2种情况)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习得新知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这些细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有“权重”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感受“权重”变化对平均数的影响。在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障碍得以暴露,基础性资源得以生成,如学生对算式(20+26+17)÷3中的3表示什么不太清晰、教学一开始对什锦糖单价范围的估计感到困难、列式计算中的错误等等。
教师通过对这些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从不清晰走向清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
三、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校各班患近视眼的情况,计算一下平均每班有多少人患近视眼。渗透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教育。
四、全课总结。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今天回去后请你做有心人,收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课后反思。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自主**,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课堂成为所有学生的表演舞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实际操作和演算过程中学会求“平均数”,运用“平均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 小数混合运算 》导学案
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第七课时手拉手 小数混合运算 知识目标 1.根据 手拉手 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 2.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难点 知识链接 简算下面算式。128 67 72 3352 8 48 ...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简便运算
小数加 的简便运算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运算性质 应用题。1 五年级两个班捐废纸,一班捐了19.15千克,二班比一班少捐10.87千克,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千克。2 妈妈买来一桶蜂蜜,连桶共重4.5千克,用去一半蜂蜜后连桶重2.5千克,桶中蜂蜜原来有多重?桶...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题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92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 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 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