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发布 2023-01-23 09:04:28 阅读 5578

《购物小票》的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原小学于会玲。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核对“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三是直接用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计算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购物小票”的情境,也可以采用当地学生熟悉的题材。其次是利用直观手段(如涂一涂,算一算),帮然后组织学生助学生理解小数的计算方法,交流。

在交流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中,“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去过洪客隆超市购物吗?

生:去过。师: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生:一张小票。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核对购物小票。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小票(用书上的购物小票),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从小票上知道了酸牛奶1.25元,饼干2.41元。

生2:我还知道了应付金额是3.66元。

生3:我知道了收款的时间和超市的**号码。

师:同学们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的钱数对不对呢?以小组为单位,核对一下购物小票上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生1:我们用买酸牛奶和饼干的钱数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应收的钱数。算式是:1.25+2.41

生2:我们组把应收的钱数减去酸牛奶的钱数,看一看是不是饼干的钱数,算式是:3.66-1.25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这是两道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5页“涂一涂”谁知道这两幅图什么意思吗?

生:第一幅图表示1 .25+2.41=?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第二幅图表示3 .66-1.25=?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先涂一涂,再和同伴说一说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生1:第一幅图5个百分之一加1个百分之一是6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6个格;2个十分之一加4个十分之一是6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一的方格中涂6个格;1+2=3,在3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3.66。

生2:第二幅图6个百分之一减去5个百分之一还剩1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1个格;6个十分之一减去2个十分之一还剩4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几的方格中涂4个格;3-1=2,在2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2.41。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对照方格图同学们能不能用竖式进行计算呢?试一试。

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各个相同数位都对齐了。

生2: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一样了。

生3:我们核对结果,购物小票上的应收3.66元对了。

3、试一试。

师:同学们来计算下面的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尝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全班交流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学汇报同,交流。

生1:7.9+1.7=9.6 15.2-12.6=2.6

师:计算这两道题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计算小数加减法除了要小数点对齐外,还要注意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1;相减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4、归纳算法。

师:通过刚才的例子,你觉得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小结:(略)

三)实践与应用。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交流,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实际应用。!

1、摘帽子。

老师身高1.74米,凳子高0.5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1米高处的物体吗?

生1:摸不到,因为教师的身高1.64米加凳子的高度0.64米,是2.28米,小于2.41米,所以老师摸不到。

生2:1.74+0.54=2.282.41-2.28=0.13

如果结果是0,老师就能摸到,但是结果是0.13,那老师就摸不到2.41米高处的物体了。

生3:老师,我认为摸得到。

生4:摸不到。

学生分两派激烈的进行争论,多数同学认为摸不到,少数同学认为摸得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咱们听一听‘摸得到’的同学的意见。

生1:因为,老师的身高是1.74米,加上凳子的高度0.

54米,是2.28米,如果去摸物体,是要伸手去摸得,再加上胳膊的长度,肯定大于0.13米,所以老师能摸到2.

41米高处的物体。

学生哑然)师:同学们,我的身高正好是1.74米,能否摸到2.41米处的物体,我给你们实际演示一下。

生2:老师,不行,你必须脱掉鞋子。

教师脱掉鞋子演示,用米尺进行现场测量。)

生3:摸得到。

师:同学们,你们表现太棒了,你们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聪明!(伸出大拇指表扬),给自己一些掌声吧!

2、课件上演示情境,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5页练一练中的第题。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算得对又快的练习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竞赛的意识。

四)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生1:我学习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和整数加减计算一样,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如李寅超、李寅超同学的发言很完整,我要向她学习。

生2:我认识了购物小票,知道了购物小票上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后我会注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尝试着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节课中,我的发言不积极,害怕我的发言不正确。但是今后我会努力的。

四、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留给我以下思考:

1、正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数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数学给孩子明天留下的不仅是系统的数学知识,必要的应用技能,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热爱数学,拥有幸福快乐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去探索。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摘帽子”这一活动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的活动情景;课后练习注意趣味性,灵活巧妙。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中去。

2.“教”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学习内容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

3、“学”用现实的方法体验数学。

在“购物小票”的教学中,我始终把搜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上新课之前,我安排学生为庆祝同学生日到超市去购物,这样,学生就熟悉了购物的情境和过程,再通过教材,借助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再精心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新知识,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 三角形分类 教学案例。李家庄学校武凤梅 2014.6.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3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片断介绍 这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三角形按角分,可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精品文档。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如何正确区分三角形的种类。一 案例背景。三角形的分类 不仅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得基础,也是新课程教材中 空间与图形 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 看一看 量一量 比一比 分一分 ...

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学生在学习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经历了用列表的策略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而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本身的价值。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而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画图的策略与列表整理的策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我结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