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1-22 04:19:28 阅读 6464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万文霞。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2.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大家看看是否似曾相识?这是**的景色?

(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

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还有这些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我们大家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

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

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

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

“岭”和“峰”要重读。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不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已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董必武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岭:简笔画峰:简笔画不识……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学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学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学案人教版第一课时。一 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 导入1 引入新课。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 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 同学们...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之1 授课教师 南郊小学徐凯。年级 四年级课型 新授课课时 一课时。课题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 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 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 通过学习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 题西林壁 教案。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供大家参考。教学目标。1 会本课生字,理解 识 缘 真面目 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背诵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