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1-09 12:25:28 阅读 4082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教学新课。

1、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2、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

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

依旧,照旧;怜:爱。

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叙事。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4、描景。

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5、抒情。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

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答:拟人。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四、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初中八年级语文《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 教学反思。日前,听了赵卓青老师的一堂作文课及她关于作文教学的报告,收获颇大。她指出,最好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即使一堂很简单的课也可以上得很深,或者花很长的时间,不必担心赶不上进度。她也讲了她自己的一些做法,很有启示。今天,当即现炒现卖。原本 渡荆门送别 的设计是采用常规思路,即诵...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 教案。原文 译文 渡远荆门外,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从楚国游。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山随平野尽,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江入大荒流。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下飞天镜,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生结海楼。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我依然怜爱这来...

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作文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孩子一旦离开故土,可能就回不去了。因此,也便有那么多的游子思念在远游时思念着故土。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 薛道衡的 人日思归 宋之文的 渡汉江 也读过许多李白的送别诗,他可真算得上是一个终生的游子,一抹月光,一首 折柳 亦能唤起他心中的愁绪。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