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的意思。
3、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会本文条理分明的游记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1、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
2、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3、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
1、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根据作者的游踪把握文章的材料。
2、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恰当,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
3、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本文生字较多,文句较拗口,会给学生带来理解方面的困难,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生字,熟悉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子。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之前学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游记,虽然它们的内容也是描述祖国的壮丽山河,但更主要的是借助景物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是同类书中之最。它既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古代文学游记。
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作品被誉为千古奇书。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2)听录音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
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指名分段朗读(顾及到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其他学生听读,并画出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相互矫正读音。
5)全班齐读全文。
2、疏通文意。
1)读课文,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班级间解决。
附:译文。十一日,风平云散,天空清澈如洗。拄着手杖攀登恒山,面朝东方攀登,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劳累。
行走一里,转向北方,山上都是煤炭,不用向深处开凿就能得到。再行走一里,土石就都是红色的了。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
再行走三里,悬崖石块逐渐高起,松树滤下班驳的阴影,这里叫做虎风口。在这里石头的路面盘绕迂回,才开始顺着山崖,爬上峭壁,向上攀登。再行走三里,有高大的牌坊题字叫“天下第一山”,里面官府、厨房、水井一应俱全。
从牌坊的右侧向东逐步登阶攀登,半悬崖处是寝宫,寝宫的北侧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靠着绝壁,下面莅临官府,殿下面极高的台阶直插云霄,堂四面廊屋门的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从北岳殿的右侧上行,有一个石窟,就着改成一间屋子,叫做会仙台。
台上雕刻着一群仙人,环绕排列没有间隙。我这个时候想要爬上高高的山崖、登上山的极顶。绕过北岳殿的东侧,见到两处悬崖中断的地方,其中有垂落的草莽达到千尺,是登到极顶的小路,于是就解开衣袖攀缘而登。
又攀登二里,来到高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而且满山都是茂密的短树,参差不齐的枯竹,只是能够钩扯衣服刺入衣领,用手抓或用脚踩就断折,所以虽然用了很大的力气,还是像坠落在巨大的波涛中,像在急流中一样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起勇气向上攀登,才登上了恒山的顶峰。
这个时候太阳的颜色清澈美丽,向下鸟瞰山的北侧,凌乱的山崖像向下坠落一般,各种树木浓阴遮蔽。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北侧都是石山,所以树木都生长在北侧。
一座浑源州的州城,就在山的半腰。再向北鸟瞰,隔着一重远山,苍苍茫茫没有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
近处是龙山向西绵延,它的支峰向东拓展,紧密地连接着向下钳制着沙漠。
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一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忽然回头向东了望,有一个人飘飘摇摇在山的上面,于是就又上去向他问路,他指着东南侧的松柏之间,望着前去,就是上山时寝宫后面高大的悬崖的顶上。不久,果然得到了下山的道路。
向南经过了松柏林,先前在山顶上望着这里的松柏林青青葱葱,好像蒜的叶子和草的茎芽,到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与虎风口的松柏树相比,不止一百倍地超过它呀。从悬崖的缝隙一直下去,正好在寝宫的右侧,也就是飞石窟。
三、合作**,理清全文思路。
思考文中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由四段文字构成。描述了登临恒山的过程以及所见。
第一段:开始登山。
时间:十一日。又是秋季。
天气:“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天气,抖擞了作者登山的热情。刚刚登山的时候,都是土冈浅阜,没有感到劳累。
这一段描述简略,因为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
第二段:攀登的过程。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凿即可得”的程度。在这里,表现了恒山的物产物貌和地质结构,不失地理学著作的特色。
又行一里,土石都变成了红色。到了望仙亭。
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风口,地势开始陡峭起来,松树茂密,给人阴冷的感觉。
又走三里,开始有了人文景观:杰坊上题字:“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脉中的重要地位,里面还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从杰坊的右侧继续攀登,则看到了寝宫、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是恒山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它的描写比较详细:“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这几句描写,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
再向上,就是会仙台,作者描写了台中的群仙像。
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继续攀登,所以又转回来,来到北岳殿的东侧,在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现了登山路径的艰险。
再行二里,已经到达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大。而且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竭力攀登,最终到达了顶点。
登山的过程属于文章的主体,所以描写得比较详细。
第三段: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作者从四个方位,描写了在顶峰所见到的景观。
山的北面,“崩崖乱坠,杂树密翳”。因为这座山的特点是“土山无树,石山则有”,而“北向俱石”,所以树木都生长在北面。北面还有浑源州城。再向北了望,“隔山一重,苍茫无际”。
南面是龙泉山,西面是五台山,这两座山“青青与此作伍”。近的地方则是龙山由西向东连绵不绝。
这一段描写,准确运用方位词语,把恒山周围的环境描述得清清楚楚。
第四段:从西峰下山到飞石窟的情况。
循来路下西峰,“俯瞰茫茫,不敢下”,由此更可以看出山势的高大。“一人飘摇于上”,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在这个人的指点之下,才在东南松柏间找到了去路。
这里又有一处描写:在山顶上看这里的松柏就像蒜叶和草茎,到这里一看,则是合抱参天。通过这种对比的描写,更加突出了山势的高大。
四、本节课小结:
文章在描写中,一再突出恒山高大的特征,不管是登山的过程,还是山顶的所见,还是下山的艰险,都没有离开这个紧扣不放的中心。文章既是一篇优美的游记,又有比较浓厚的自然科学色彩,所以在描写的过程之中尽量平实准确,不搀杂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这一点上,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不同。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2、思考课后“思考与练习”第。
二、三题。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收集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一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恒山的美景。
三、再次精读课文,学习精神。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4、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小结: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四、迁移拓展。
1、关于徐霞客。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徐霞客于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2024年)出生在今天江苏省江阴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他一生淡泊功名,不入仕途,而游山成癖,“半若痴顽半若颠,搅扰天地年复年”。他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在一不受当时**的委派,二没有国家的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
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
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
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
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孟子 二章。知识与能力。1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2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过程与方法。1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2 通过点拨和合作 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游张家界
八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游张家界。游张家界。生于平原 长于平原的我,乍一来到这 半山怒石横春笋,一壑奔泉走夏雷的张家界,只遗憾少长了几只眼睛。起初,沿途本是些圆顶的小小山丘。一到 水绕四门,万山忽然拔地而起,宛如一道千姿万态的石屏风矗立在你的眼前。第一眼就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五彩缤纷的画廊里,不用爬山,只需...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一 单元分析 新课程标准 提出 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 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