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发布 2023-01-06 08:26:28 阅读 8594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生物圈号实验失败原因:除了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水循环失调等原因以外,生物种类关系的失调也是重要原因。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1、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腔肠动物,如海葵、海蛰、珊瑚虫;

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

甲壳动物,如虾、蟹、水蚤;

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2、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3、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4、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5、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6、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_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7、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8、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9、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0、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体表被覆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1、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2、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13、虾类和蟹类等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叫甲壳动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有多种运动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5、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6、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7、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二、 陆地生活的动物---兔。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2、体温恒定的动物是(鸟类和哺乳类),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是(恒温动物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4、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四部分。

5、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击捕食)。

6、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7、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8、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空中飞行的动物---家鸽。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类、哺乳动物中的蝙蝠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意义: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胸肌发达:(家鸽的肌肉中最发达的是胸肌)。

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

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5、家鸽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二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2、昆虫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蝗虫外骨骼是覆盖在身体表面的坚韧外壳,其作用是(保护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支持柔软器官)

4、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发育成为幼体,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辅助呼吸。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 自由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2.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骨和关节)和肌肉组成。

2.p29关节的结构图: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关节窝、关节软骨。

3.在运动中,关节起支点作用。

4.人体四肢的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容易受伤的关节有: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保护措施:

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要适当,佩戴护腕、护膝等。

5. 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6. 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2.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

结构: 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特性: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3.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4.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在肌肉牵引下围绕着关节运动。

5.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有取食、繁殖、迁徒、防御等行为等。

一、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小鸟喂鱼、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蜘蛛织网、蚂蚁做巢等。

2.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例如:

大山雀喝牛奶、蚯蚓走迷宫、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3.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就越有意义。

二、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1.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

2.“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

1.概念:群体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2.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3.白蚁群体成员之间的分工: 雌蚁——“产卵机器”,也叫后蚁。

雄蚁——和雌蚁交配。

工蚁——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

兵蚁——蚁穴的保卫。

4.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5.首领的权利:优先享有食物、配偶、筑巢场地,其他成员表示顺从。

首领的义务: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保卫这个群体。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信息传递的方式:声音、动作、气味。鸟类传递信息主要是声音,蚂蚁传递信息主要靠气味。

2.通讯的概念: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3.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生物复习要点。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1 地球上的动物约有150万种,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以把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2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与此相适应的特征主要有两个 用鳍游泳 用鳃呼吸。3 鱼在游泳时,靠尾鳍和躯干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腹鳍 背鳍 胸鳍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1.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腔肠动物,如海葵 珊瑚虫 软体动物,如乌贼 章鱼 甲壳动物,如虾 蟹 海豚 哺乳动物 龟 爬行动物 等其他水生动物。2.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用鳃在水中呼吸。3.各种鳍的作用 尾鳍 产生前进的动力,并控制...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1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腔肠动物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 体表有刺细胞 有口无 典型动物 水螅 水母 海蜇 海葵 珊瑚虫等。生活环境 大部分生活在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辐射对称对腔肠动物的意义 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