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吆喝》教案

发布 2023-01-04 06:11:28 阅读 6136

3.吆喝萧乾。

学习目标:1.了解旧北京吆喝的内容、作用。

2.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3.发挥自我创造能力,创造有新意的口头广告。

★☆作者简介:

萧乾(2024年1月27日――2024年2月10日)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一、教师提问:

1.本文是什么文体?(散文)

2.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吆喝”怎样读?(yāo he)

二、学习词语:

招徕(lái)钳形(qán)铁铉(xuàn)囿于(yòu)隔阂(hé)馄饨(h...n tún)佐料(zu)饽饽(bō)小钹(bó)雪花酪(lào)海棠(tá..ng)蘸(zhàn).

兜里(dōu)秫秸杆(shújiēgǎn)卤煮(l)山楂(zhā)荸荠(bíqí)荞麦...qiáo)马趴(pā)嘞(lei)..

三、默读课文,思考:

一)、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二)、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三)、找出本文中的一些过渡句,说说这样过渡的好处。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那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要求默读,自我思索)a、文章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复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吆喝声,从“我小时侯,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b、课文也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作者的感情:

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找出过渡句并赏析:

a“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此句在上下文中衔接自然,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b、“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这句话也是一句过渡句,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4、板书:(略)

★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1.将事物分类(或分为若干方面)2.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3.对材料加工剪裁。

4.使用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寻找一种历史的积淀、品味这个城市的脉动、回想一些曾经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市井风情,既是一种很特别也很有意义的消遣也是一条学习语文的良好途径。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联系上段,这一段强调的是什么?其中有几个比喻?(强调商贩的叫。

卖比“管弦乐队”更动听。两个比喻:器乐、声乐。)

★从奥斯伯特·斯提维尔的《北京的声与色》和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交响诗写起,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属于侧面描写。

作用:1.突出“吆喝”的美妙动听,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2.自然地引出“吆喝”,行文自然,轻松自如,如风行水上,如随意聊天。提示:

这是一种大家风度,没有相当的积累无法运用。)

★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重点写夜晚。)

★夜晚的吆喝声,作者写了哪几种?(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没吆喝)、算卦的、乞丐。)

★文中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是乞丐。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

“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凄厉动人)【准确精当】

★写“四季”的这一段,在介绍小贩吆喝的同时,作者往往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先找出例子,再体味为什么。

我对卖**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用白居易的主张说明:1.

情是文之根。

2.根情,苗言,华声,实义。3.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文章的情,仅仅是直接抒情吗?

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举一两个“合辙押韵”例子,说明什么是“合辙押韵”。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我在**《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邓山东”是怎么回事?[萧乾有一篇**名“邓山东”,主人公就是邓山东。][邓山东”的吆喝:

三大一包哇,两大一包哇,老太太吃了,寿数高啊……

三大一包哇,两大一包哇,学生吃了程度高哟!中学毕业大学考呀,欧美留洋创办学校!]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2.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3.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4.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五、归纳总结: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1.运用轻声:吆喝。

2.有儿化音:词儿、皮儿、馅儿3.方言词语:饽饽、**骨朵儿。

★小结: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渐渐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的被拆,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变化中的北京,发展了,现代了,京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的淡了,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文化财富,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除了看得见的建筑,代代相传的习俗,还有一些令人回味的声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雪》同步练习鲁教版

雪 同步练习。一 做客 联想吧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之至 北国的雪则 如粉 如沙 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鲁迅在这里勾画了两幅各具特色的雪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从我们所了解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 雪 有关的诗句!相信你!没问题!二 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加油啊!脂粉奁 朔方 褪尽 旷野 凛冽 目光灼灼 粘结...

八年级第3课

第三课信息的浏览。教学内容 1.了解浏览器功能及工作原理。2.学习网上浏览信息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浏览器的功能及工作原理。2.了解浏览器设置选项的含义。技能目标 1.能配置浏览器常用选项。2.会浏览因特网信息。3.能安装 维护浏览器。高层次 情感目标 从活动中体会 有的放矢 可突出学...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石榴》教案及反思苏教版

2019 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石榴 教案及反思苏教版。2 抓住关键语段,分析作者描绘石榴的独特方法。3 引导学生学会挖掘作品中的 石榴精神 从而品味作者的独特感悟。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关键语段,分析作者描绘石榴的独特方法。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挖掘作品中的 石榴精神 从而品味作者的独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