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4、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5、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教学过程。
一、导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202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
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三、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
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
”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⑴学生自由讨论。⑵选两位同学发言。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4**思考。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有人认为:“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
”有人认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认为:
“文章一再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突出老妇人行为的感人。”有人认为“老妇人把一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一点很感人。”…
归纳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四、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
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默读、品味,同桌之间交流。明确:
、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4、不好。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布置作业。
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3 蜡烛
3.蜡烛。一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偷袭拂晓瓦砾地窖 鞠躬颤巍巍匍匐揣 在怀里。2 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 了,但是它那一朵小火花依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说课稿2新人教版
蜡烛。各位评委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蜡烛 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 怎样教 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 无答案 新版 新人教版
蜡烛。课题。学习目标。蜡烛。1 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 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3 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课型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新授课。课时。一课时。2 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体味作者准确的措词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 出那些水。舀 取 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