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 汽化和液化》教案

发布 2023-01-02 12:33:28 阅读 502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4、知道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5、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2、经历实验**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的基本环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实验**水沸腾的规律。

本节的难点是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水开了”小实验引入课题汽化和液化。

二)新课讲授:

1、从液体到气体。

1)“水开了吗?”这是在每家庭几乎天天都会听到的一句问话。“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也许是学生很小就学来的判断水是否“开”了的依据。

基本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并未认真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并未探入思考过与水沸腾相伴随的气泡、声音、水量、温度等相关特征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背景,教师宜按照教科书的提示,利用透明容器构造水沸腾过程的真实情境,激励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引发并确认实验**问题。

学生**的问题,应达成某种共识,例如,**水沸腾与温度的关系,但也应鼓励附带**其他问题,诸如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气泡变化、沸腾时水量的变化等。这些附带**的问题,对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沸腾现象和汽化现象、形成对多种现象联系与思考的意识,十分必要。

2)迁移**固体熔化规律的学习经验,在烧水过程中直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从而**发现沸腾的特征和规律,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转知成识”、“转识成智”的良好契机,同时成为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指南。

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分工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包括水的温度随中热时间变化的记录、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相关记录),更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3)在学生得出水沸腾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后,应及时组织分析论证和交流讨论:

该图像与晶体熔化图像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沸点概念得以生成)?

沸腾前、沸腾时用酒精灯加热水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

水的沸点是100℃吗?如果不是100℃,究竟是实验误差,还是另有原因?

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变化、声音变化有什么特征?沸腾中减少的水跑到哪去了?

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这个结论是否可推广到所有液体?为了检验你的判断,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换用其他液体再做实验?

4)由水沸腾时的实验数据和水沸腾曲线学生可以认识到水有确定的沸点。鉴于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生产技术和日常生活上的重要应用(压力锅就是一个典型),引导学生**水的沸点温度与气压的关系,十分必要。

移开热源,停止对水加热,沸腾则停止。这是学生已经亲历的事实。要**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的关系,需在改变气压(增大或减小气压)的前提下,使水重新沸腾,同时测量对应温度。

如何改变液面上方的气压,这是设计实验中的难点和关键。以往利用封闭的烧瓶或烧杯,采用冷水淋浴或用抽气机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要么安全性差,要么设备复杂,而且推理解释复杂,因而不适于学生**。改用封闭大试管、用注射器缓慢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不仅效果明显、设备简单、便于解释,而且还可利用来进行增压(推进柱塞)“止沸”,为学生完善**设计提供了可行的选择。

的确,要证实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有关,不仅需要考察气压降低时水的沸点怎样变化,而且需要考察气压升高时水的沸点怎样变化。

5)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比分析显然是必要的。而且,蒸发在物态变化中,尤其在水的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赋予它应有的地位。

除了在表现特征上对两种汽化方式予以辨析外,还可利用分子动理论的分子运动模型给出初步解释。

影响蒸发快慢的诸种因素:液面面积,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周围空气流动快慢等,都应纳入教学视界。或回顾小学《科学》,或组织学生讨论(餐厅卫生间装的热风干手器就是一个好例子),甚至组织相应实验**,应视学生知识和经验基础决定。

2.从气体到液体。

与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一样,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具体教学操作可以着手于以下两个方面。

1)水蒸气液化成水的现象,学生十分熟悉。冷玻璃窗上的水滴,眼镜片上的“雾汽”,烧水时壶嘴喷出的“白雾”,从冰箱中取出的冰镇汽水瓶外壁上的“泪珠”……要注意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他们关注水蒸汽液化的细节。例如,冷玻璃窗上的水滴和眼镜片上的雾气出现在哪一面上?

水壶嘴喷出的“白雾”紧挨壶嘴吗?……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液化和汽化规律大有帮助。

2)气体液化的历史,尤其是空气液化的历史,是物理学发展的缩影,也是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典型。极低温度的获得,真空技术的提高,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发现,超导、超流和完全抗磁性的发现,超导电性的唯象和微观理论,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都与气体的液化直接或间接有关。教师应利用各种文本资料,展现人类探索气体液化的艰难历程和美好的前景,概述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5.1中的人工造“雨”就是通过降低温度使水蒸气液化成“雨”的。

教学中还可增加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的体积使之液化(反之则汽化)的学生小实验。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不存在“永久气体”。—2023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领导的低温实验室使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实现了液化,同时获得了4.

2k的低温。

在一定温度(临界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事实上,到了2023年,通过包括法拉第在内等人的工作,除了氢、氧、氮等几种气体外,当时已知的其他气体都能被液化了。早期气体液化大多是通过压缩气体的体积实现的。

3、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伴随气体和液体过程的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是吸放热。本板块的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沸腾过程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沸腾随即停止。对此,学生已有实验经历。

蒸发过程吸热的例子也很普遍。在温度计测温泡上裹上用水或酒精浸湿的棉球,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在手背上涂些酒精,感受如何?对此,学生更有足够的经验基础。

气体液化放热的现象,学生虽有感悟,但体会欠真切。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教科书第104页图5-3-8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实验。

教师应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观察讨论。左右试管初始状态相同,左管加热沸腾、水量减少(温度维持在沸点);右管通入从左管中导入的水蒸气,温度升高,水量增加。典型地展示了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这一物理现象。

倘若使两管中的水循环流动,它就是蒸气传热的模拟装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 初二学生多在13 14岁,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动 喜欢动手实验,鉴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将知识点以实验或创设情境的方法直观的呈现出来,对他们理解知识帮助很大。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知道汽化和...

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汽化和液化

1 沸腾是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 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 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 沸点还与 有关。2 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 的汽化现象,它在 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液体蒸发过程中要 热,所以蒸发具有 作用。3 我们日常使用的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 液化石油气均是使用 的方法使其液化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3 3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第3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今天我说的是汽化和液化的第一课时,主要是 水的沸腾 从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第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物理的专题科学 实验中是最重要的,而 水的沸腾 是物态变化中最基本 之一。它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联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