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1背影教案苏教版

发布 2022-12-21 15:03:28 阅读 3368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时间。

课题。11、背影。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的方法;学会分析线索并体会线索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目标。2、学习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写法。3、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教学重、理解课文线索的安排。认识父子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难点。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导入。二、讨论预习作业并整体感知课文。

1、讨论预习题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2、明确本文线索及其作用。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

3、讨论预习题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

三、段落划分:(一)§1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

二)§2—6回忆父子二人由徐州相见到浦口告别的经过,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分层:

1∥简述回家奔丧的经过,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境况。

2∥写车站送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3∥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子间深挚的感情。

三)§7写“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通过接读来信、回忆“背影”,再次点题,照应前文。

四、课堂作业:完成《补充》相关题目。五、作业:继续阅读课文。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导入:作者所描写的背影为什么能那样感人呢?让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二、课文分析。

1、文章开头所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是指哪一次?(就是第6小节中所写的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也是作者描写得最详细的一次“背影”。

)这次“背影”为何会给“我”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请一学生用饱含感情的语气读第三次提到“背影”的句段)

2、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体会一下。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3)“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理解“漂亮”、“聪明”的语境义)

4)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5)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3、文章的第。

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三、课文总结。

1、以“背影”为题的作用。(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2、主题:本文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

情。3、写作特色: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并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四、完成《补充》。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11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

11.背影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 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2 能通过对 背影 的解读体会父对子的深切关爱。3 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课前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歌手臧天朔演唱的 父亲 并1 投影歌词,由其中的歌词 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 教师转入对朱...

八年级语文上册11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

11.背影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 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2 能通过对 背影 的解读体会父对子的深切关爱。3 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课前学习 教学。教师组织。步骤。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歌手臧天朔演唱的 父亲 并投影歌词,由其中的歌词 父亲就1 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 教师转入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背影》教案苏教版

2019 202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背影 教案苏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字词。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3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2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