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发布 2022-12-18 08:17:28 阅读 5955

课文内容分析:

先从文体出发。本课两篇文章皆选自《孟子》,是以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

就本课所选两篇而言,孟子对于“何谓大丈夫”以及“如何造就人才”的论述,在清晰的逻辑中层层展开,极具说服力。

再说本文特点。在《孟子》二章》中,我们能看到孟子飞扬的文采。他的语言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甚至形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说理则善用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此外,本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两篇文章所载之“道”。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

学情分析:就知识结构而言,学生对相关年代历史知识的储备应不足,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对纵横家的处世态度应比较陌生。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造成较大干扰。

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

从语文经验分析,经过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等篇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诸子散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学习本文的有利基础。但是学生对诸子散文总体上接触较少,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此外,八年级学生未在教材中学习过《孟子》中的作品,对于《孟子》的创作特点等知之甚少。

这些都会对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和精神内涵造成一定阻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

另一方面,两篇课文整体生难字词较少,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由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方法已在第三单元学习过,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易读错的字词较多,教师需重点强调,指导学生根据字形字义进行理解。

此外,“居天下之广居……”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句,学生对其含意的理解可能还有缺乏深度,需要教师引导讲解。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3.体会孟子在为人立世方面的思想,并积累相关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1.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2. 在具体情境中,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体会孟子在为人立世方面的思想。

教学创意:1.在比较诵读中,涵泳语言;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名句。

教学流程:《富贵不能淫》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名句。

(三)搜集与纵横家相关的资料。

二、共话大丈夫。

(一)同学们,“大丈夫”这个词,咱们都很熟悉,与之相关的名言也有不少,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梁启超。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王诩。

(二)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吗?今天咱们就走进《富贵不能淫》,去看看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目的有三:一是切入文本;二是帮助学生积累相关名言;三是,上述名言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大丈夫,可为学生理解大丈夫张本。)

三、预习检测。

(一)学生展示名句背诵。

(二)回答以下问题:

1.这是一场辩论。

2.这是一场___与___辩论人)的辩论;

3.这是一场___与___关于___辩题)的辩论。

4.两个辩论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场孟子与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辩论;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式大丈夫,孟子认为他们不是。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并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

四、是为大丈夫乎?

(一)景春之见。

1.景春认为公、张二人是大丈夫,我们品读相关语言。

公孙衍、张仪乃大丈夫也。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笃定崇敬的语气。

2.景春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再次品读相关语言。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盛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四方熄。

学生对比朗读以上两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中公、张二人的威严霸气。

(二)孟子之见。

1.孟子认为二人不是大丈夫,他是怎么说的?请读一读。

是非大丈夫也。

是得为大丈夫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质疑不屑的语气。

2.孟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他认为公、张二人行为的实质是什么?请大家把关键词找出来。

明确:妾妇之道。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的设计顺应本文论辩的思路。通过反复的比较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与景春对于公、张二人看法的分歧,并引出孟子类比的一个重要概念“妾妇之道”。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读出理解,读出语气。但不可以教师的体验去强制要求学生的诵读方式。)

五、何谓妾妇之道?

(一)说说孟子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妾妇之道?

明确:女子之嫁……无违夫子!

(二)品读父母嫁女时的告诫之言,说说妾妇之道有何特点。

往之女家,宜敬宜戒,无违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学生比较朗读以上三句,说自己的理解,再带上体验尝试读出原句丈夫地位的崇高、女子对丈夫的顺从。

(三)用文中的话而言,便是“以顺为正”。孟子为何会这样说?请看拓展资料。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心思。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

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

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人主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四)再看张仪这样的纵横之士,有何新认识?

明确:所谋只为个人财权名利;没有自身原则,只会曲意逢迎;阳奉阴违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妾妇之道。通过比较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妾妇之道即是“顺从”,则可为学生理解“大丈夫”的精神内涵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读出理解,读出语气。且可以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纵横家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纵横之士的认识。)

六、何谓大丈夫?

(一)那究竟如何做才算是“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得志,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立天下之正位贫贱不能移。

行天下之大道不得志,独行其道威武不能屈。

1.结合注释和对纵横家的认识,品读第一组句子,说说纵横家想成为大丈夫,缺了什么?

居一方之居,立一方之位,行一方之道。

居一方之广居,立一方之正位,行一方之大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学生先比较朗读第一二句,说自己的理解。再比较朗读第二三句,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带上体验读原句。

明确:第一二句的比较,强调“广、正、大”。光有志向还不可,还需“广、正、大”,用注释的话来说,即做到“仁、礼、义”。

第二三句的比较,强调“天下”。结合纵横家的特点,不难发现,大丈夫所谋应为天下而非自己。使用排比的句式,更是气势磅礴,将大丈夫立于世的崇高精神推向了极致。

2.结合对纵横家的认识,品读第二组句子,说说他们哪儿不对?应当如何?

明确:纵横家本无立身处世原则。若得志,只是满足了一己之利,怎会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若不得志,则更会依附于权贵,以权贵之道为己之道。大丈夫应有自身原则,不能舍弃。

3.结合你熟知的名人经历,尝试按句式运用第三组句子。

___你虽___却___我从你身上学到了三句之一)。

例:居里夫人,你虽身处恶劣的试验环境,却坚持自己的研究,我从你身上学到了“贫贱不能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环节,将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分为三组句子,旨在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大丈夫”的精神实质。这三组句子虽在文中皆有注释,但若要深入理解尚有一定难度。

所以充分利用上一环节对于纵横家的分析,与三组句子结合起来理解,为学生搭好梯子。比较诵读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可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而在语境中运用名句,则可以加深学生对名句的认识,更利于积累。

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大丈夫”。最后一个活动,也可以提示学生联系以往所学课文,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七、再话大丈夫。

本节课我们借助比较诵读的方式,品味了本文语言气势磅礴的特点,领略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最后,想请同学们来梳理一下,大丈夫应有怎样的标准?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梳理本课所学。教师可以将梳理的任务交给学生,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八、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名句。

二、激情导入。

大家是否有过饱受挫折、身处逆境,而一蹶不振的经历?请分享一下。其实这在人生的道路是极为常见的。

可能它们的存在不仅不是危害,反而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对于此,孟子有精辟的论述,咱们还是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了解一番吧!

三、预习检测。

(一)去掉句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二)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本文出现频率最多的三个字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其、举。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检测预习效果,找出三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为后面的学习铺垫。教师在检测时注意适时指导纠正。)

过渡:接下来咱们这节课的学习便围绕这三个字展开。

四、品“其”:代词,他、他们。

(一)“其”代词,可译为“他,他们”。结合第一段,看看“他们”可以指谁?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贫贱不能移 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 405年 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 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 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 备好礼品 恭恭敬...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 分别选自 孟子。滕文公下 和 孟子。告下 富贵不能淫 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一 孟子 二章。积累运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鱼我所欲也 选自孟子时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后人尊他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 行拂乱其所为 3 曾益其所不能 4 入则无法家拂士 5 故不为苟得也 6 贤者能勿丧耳 7 一箪食8 蹴尔而与之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