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第2课时

发布 2020-11-19 00:14:28 阅读 1704

《孟子》二章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

——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学生先自由诵读课文,力求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3. 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 师生共同补充。

1)归纳本文的通假字。

曾,通“增”,増加。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衡,通“横”,梗塞,不顺。

例句:衡于虑。

拂,通“弼”,辅佐。

例句:人则无法家拂士。

2)找出本课的词类活用的词。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挠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名词。

人:在国内。出:在国外。 例如: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名词用作动词。

过:犯错例如:人恒过。

3)归纳本课一词多义。

拂违背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佐。 例如:人则无法家拂士。

发兴起,被任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显露、流露例如:征于色,发于声。

四、走进文本,理解课文。

1. 本文孟子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1. 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2.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爰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克服种种磨难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3. “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

起什么作用?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唯我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

“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也侵略消灭不了。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五、归纳升华,拓展应用。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更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明确:顺境与逆境相比的优势是占有资本,可以让个人的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可以使英雄不再感叹无用武之地。

顺境可以快速成就一个人,让这个人直抵成功。有好多名人就是从顺境中直抵咸功的。居里夫人的女儿就是从小受到她父母的“特殊教育”,才走上了科学的大道,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国的著名词人苏轼、苏辙,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其父苏洵良好的教育和影响,成为北宋著名的词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后人称颂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所以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

“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中都能求生存、求发展。

六、总结升华,教师寄语。

顺境也能成才”,同学们,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我们应树立“安乐求发展”的意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请大家时刻牢记顺境与逆境相比的优势是占有资本,顺境可以让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可以快速成就一个人,让这个人直抵成功。

七、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 国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与反思:

孟子这两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名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在教学上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义,通过合作**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有效地利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作者的观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翻译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 安静居住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孟子说 这怎么能够称为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孟子》二章练习

21 孟子 二章练习 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回答问题。1 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法家拂士 拂 同 弼 辅佐 b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c 必先苦其心志 使 痛苦 d 孙叔敖举于海 由于 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句能否删除?请结合...

人教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21 孟子 二章。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过程与方法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 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 道义放在首位,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