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短文两篇》

发布 2020-11-19 00:11:28 阅读 3210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属于人教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篇章,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积累文化常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及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景物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值得细细品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0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散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象信手拈来,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 “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

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试着用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四: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 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提问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五、比较阅读。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反思。学生感悟作者对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并从中领悟写景的角度,方法和布局谋篇的能力,为此多设计提问环节,还是有必要的,而语文活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受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老师与学生对话,让多种对话激活课堂,让课堂气氛融洽,让学生思维活跃,让师生在多种对话中成长。在课前老师走进文本,多次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找到话题,精心设计对话的时间,时机,方式和方法,在课中善于捕捉时机,激活学生的对话兴趣,启发诱导,将对话步步引向深入实现目标达成,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走进文本,最终是为了羽翼丰满的走出,将学习收获成果推及到其他的阅读文本。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语文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通过对重点词句 段落的赏析,体会文章深挚的情感 学习文章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方法。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抓住文章描写的重点,分析 背影 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 合作中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清楚 连贯地朗读课文,品味包含深情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飞天凌空》

飞天 凌空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飞天 凌空 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 光明 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 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 不平凡 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文情兼美。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