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下册《雷电颂》教学设计

发布 2022-12-18 08:14:28 阅读 3154

雷电颂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

第1页。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三)朗读感悟:

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2、**《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

第2页。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第3页。

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学设计

7 雷电颂。鄞州区横街镇中学许鹏浩。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3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重点。1 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 作品的思想内容。3 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学设计。一 民俗导入。1 导入语 每...

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 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2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重点 1 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2 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 一 ...

屈原《雷电颂》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

精品资源欢迎 教学目标。1 了解 屈原 创作的时代背景 作者情况以及 雷电颂 在 屈原 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2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3 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