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指要。
这篇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文章突出了小石潭石底、水清、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
学习这篇课文,要仔细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读练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篁竹( )嵁( )参差( )寂寥()
翕忽( )悄怆( )坻( )
2.根据拼音写出下面词语中所缺的汉字。
清liè( 幽suì( yǐ( 然不动 chù( 尔远逝。
3.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整体理解。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了小石潭什么特点?第二段描写“潭中鱼”有什么作用?
2.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三、课内语段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选段省略了第二段,第二段内容是什么?第二段中你最欣赏哪一两句?为什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下画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可以为师矣。
为坻。b.乐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c.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d.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3.柳宗元文章语言简练洁净,从文章前半部分,我们不难感受到小石潭环境的日光下澈时“潭中鱼的特征,以及作者一时流露出的的心情。但文末“悄怆”“过清”却隐约流露出作者贬居中的心境。
4.阅读完柳宗元的游记,就如和他一起出游一番。请你展开想像,将你所“看”到的景象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画)出来。
四、课外拓展演练。
得①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②西浚③者为渔梁④。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⑤,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⑥不可数。其嵚然⑦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⑧角列⑨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节选自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得]发现。②[湍]急流。③[浚(jùn)]深。
④[渔梁]为捕鱼而在溪上筑的堤坝。⑤[偃蹇]高傲的样子。⑥[殆(d4i)]几乎,差不多。
⑦[嵚(qīn)然]石头耸立的样子。⑧[冲然]前进的样子。⑨[角列]斜列。
1.“若牛马之饮于溪”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从上文中找出与它用法相同的“之”。
2.本段文字重点写什么?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五、读后研习。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找来读一读,全面了解柳宗元游记的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孟子 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其 孟子 的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词汇。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通过对比 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抓住语言描写的感 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4.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课时数 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孟子 二章。知识与能力。1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2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过程与方法。1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2 通过点拨和合作 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细柳营》教学设计语文版
细柳营 设计说明 本文以简约的笔触刻画出生动 丰满的人物形象,学生学习此类文章应当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通过对比与衬托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很值得学生借鉴。课文篇幅不长,除个别字词需老师点拨外,学生疏通文意,不会太难,故而全文可在引导学生多读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对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