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24时计时法》导学案

发布 2022-11-29 16:29:28 阅读 8826

三年级下《24时计时法》导学案。

编写意图。1)教材用八幅图展现了一位小朋友在一天24小时中不同的时刻所做的事情的活动场景。目的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读这些熟悉场景的过程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体会一天24小时的周期变化,引入新知的教学。

(2)用钟面表示各个时刻,便于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地引出24时计时法。例如,在这一天的八幅图中,表示12时的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半夜12时(即这一天的时);第二次是中午12时;第三次又是半夜12时(也是这一天的24时)。

用指针位置相同的钟面,表示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释各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的过程中,体会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更好地激发认识冲突。对于24时计时法,学生通过电视、电脑等途径,已经有过不少的接触,只是没有系统地认识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应当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以便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除运用这幅主题图进行教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还可以选择几个容易引发争议的时刻,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时刻分别在干什么。例如,10时,有的学生说在上,有的说应该在睡觉,从而引发矛盾,展开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和好处。(2)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解读各个生活场景时,既要看钟面时针、分针的位置,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又应关注图上的其他信息,结合生活经验,准确地解这一时刻在一天中的具体位置。这个过程,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时应充分重视。

编写意图。1)首先编排了一个**性的操作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拔钟,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发现在1日的时间里,可分为两个时间段(时针走两圈),每圈有12个小时,1日有24个小时。并呈现一个有内、外两圈刻度的钟面,将时针一天表示各个时刻对比呈现,便于学生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2)然后将钟面上时针一天走过的时间以直线的方式呈现,把时针在两圈中经过的各个时刻与一天时间的关系(即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更直观地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原理,把握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学12时计时法如何转化为24时计时法。

(3)“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24时计。

时法的应用,在加深对24时计时法认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识。第2题,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写出上页中一天的各个时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24时计时法。教学建议。

1)激发学生的**愿望。

基于学生在表达第82页8幅图的各个时刻时,所暴露出来的已知和未知状况,教师可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怎么又是12时?”“如果没有给出具体情境,你分得清这是哪个12时吗?”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新的计时法的欲望。

2)让学生经历**和发现的过程,切实理解原理。可以用钟面作教具(或组织学生自己拨),根据第82页8幅图的时刻,完整地演示(操作),深刻理解第83页上部的三个问题。然后,可运用(或板书),逐步呈现直观图(有内、外两圈刻度的钟面及展成直线的图),重点是引发学生观察,发现内、外两圈及上、下两行数之间的联系,包括理解与前一天、后一天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引出24时计时法,并引导学生体会其优越性。(3)增加练习,牢固掌握改写的方法。

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将12时计时法改成24时计时法,可以通过必要的练习加以巩固。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教科书上没有出现“12时计时法”这种说法,但在教学中,为了便于。

交流和沟通,也可以适当使用。编写意图。

1)例3,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创设了一个“知道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求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实际问题。(2)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凸显了程标准提出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理念。

共呈现了三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钟面上数,一种是分两段计算,一种是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教材还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3)“做一做”同样是计算经过时间,但这段时间是横跨两天,且有非整时的,因此其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都比例题要复杂一些。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1)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应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凸显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说一说所发现的信息、需解决的问题及相互间的联系。思考时,可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去分析和解答。

对不同的方法,都应予以呈现和。

肯定,并通过比较和分析进行必要的优化。还要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与反思。

2)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解决例3的问题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以中午12时为界,分前后两段计算,即3+6=9小时;另一种是转化为24时计时法,用减法计算,即18-9=9小时。而解决“做一做”的问题,用分段计算思考起来就比较容易。

因此,两种方法谈不上谁优谁劣,根据实际情况各有用处。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两种方法的合理性是最重要的。教学时,实物演示、图示、线段图等,都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有效支撑。

3)选编必要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可补充练习,使学生熟练计算的方法。但是,呈现的情境(包括时刻)不要太复杂,也不强求严谨的列式方法,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口头表达思路和结果。

三年级下《24时计时法》导学案

三年级下 24时计时法 导学案。编写意图。教材用八幅图展现了一位小朋友在一天24小时中不同的时刻所做的事情的活动场景。目的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读这些熟悉场景的过程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体会一天24小时的周期变化,引入新知的教学。用钟面表示各个时刻,便于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地引出24时计时法。...

三年级下《24时计时法》导学案

三年级下 24时计时法 导学案。编写意图。1 教材用八幅图展现了一位小朋友在一天24小时中不同的时刻所做的事情的活动场景。目的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读这些熟悉场景的过程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体会一天24小时的周期变化,引入新知的教学。2 用钟面表示各个时刻,便于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地引出24时...

三年级数学下册《24时计时法》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 24时计时法 导学案。课题。24时计时法。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教学难度较大,于是教学设计紧紧抓住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把时间还原到生活中这一理念,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去发现 思考 探索。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