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发布 2022-11-14 18:17:28 阅读 7974

《水的科学》单元备课。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刘欣桐。

一、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的第一个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活动。水是学生常见的物质,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水常常成为学生玩耍的对象,在玩耍中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产生很多与水有关系的问题。

二、本单元目标:

一)科学**目标:

1、善于提出问题,并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或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对比实验。

3、做好记录。

4、通过评议获得结论。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本单元课题编排特点:

本单元由《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五课组成。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紧密联系。《认识水》一课,是**水的起始课,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感官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感官观察水,让学生认识水的特点;《有趣的浮沉现象》和《改变浮沉》两课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处走》两课是由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动手做,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的特点,并学会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四、本单元结构:

1、《认识水》一课是按“**水的性质——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的思路来编写的。

2、《有趣的沉浮现象》一课是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认识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路来编写的。

3、《改变浮和沉》一课是按“**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制作浮沉子”的思路来编写的。

4、《水面的秘密》一课是按“认识表面张力——了解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的思路来编写的。

5、《水往高处走》一课是按“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实验**毛细现象——毛细现象的应用”的思路来编写的。

课时备课:14、认识水。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刘欣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目标: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量筒的使用;

2、实验方案设计;

3、认识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三、教学准备:水、烧杯、水槽、量筒、不同形状共他容器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如“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

方法二:用美丽的自然水体**导入,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

方法三:出示三杯液体(分别是水、雪碧、白醋),让学生鉴别哪杯是水,从而认识水的特点,直奔主题。

二)**活动。

1.调动已有经验,交流对水的认识。

对于水学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丰富和拓展已有的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对水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用感官观察,了解水的特点。

1)明确不同感官的作用:眼看、舌尝、鼻闻、手摸、耳听……

2)讨论观察的顺序:一看、二闻、三尝、四摸……

3)学生自行观察水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水,并结合已有经验,把观察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不强求结果的一致性,只要学生的发现是正确的都是可以认可的。如有不正确的,要适当加以引导,不要混淆是非。

4)汇报观察的结果,初步了解水的特点。

3.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观察水。

学生通过活动会体会到,虽然都是观察,但是运用比较的方法,会发现水更多的秘密。

1)比较水、果汁、牛奶,进行颜色的比较。

2)闻和尝水、果汁、白酒,进行嗅觉和味觉的比较。

3)比较水、玻璃、纸,进行透明度的比较。

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水的颜色、气味、味道、透明度的特点。

4)比较水的不同容器中的形状。

5)比较水、牛奶、酱油倾倒时的状态并与木块、橡皮的状态作比较。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让学生体会液体的含义,这时,学生就能明确常温常压下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三)自由活动。

自然界中**有水”,既可以在此学习,也可以放在导课中学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淡水资源之匮乏,可让学生做一个模拟活动(见活动要点“地球上水的分布模拟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拓展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可以是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可以是研究一个苹果中含有多少水分;还可以调查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怎样节约用水。为了使活动落到实处,教师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交流,像成果发布会、评选最佳研究成果奖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板书设计:

认识水。没有颜色。

水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15、有趣的浮沉现象。

原稿提供:育才小学刘欣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出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体验科学**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四、活动准备:

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图中小河里的各种浮和沉的物体,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课前启示学生对水中物体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课堂**作预先准备。另外还通过**,提示学生准备课堂上所需要的**材料:木块、石块、橡皮泥、尺子、刀子、皮筋、木板、气球等,这些材料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准备。

另外,为确保课堂上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设计做相应的准备,如准备水槽、钩码、潜艇模型以及**资料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观察情景图,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欲望,而且也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目标和方向]

二)自主**,认识水的浮力。

活动一:**浮沉现象。

1、猜想:课前准备的材料,哪些在水中上浮?哪些在水中下沉?填记录表。

物体浮沉现象猜想、实验记录**。

2、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兴趣。

3、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并修正记录表。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乒乓球、塑料泡沫、暖瓶塞、图钉、橡皮筋等,学生自己也准备了一些可以放在水中观察的小物品,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活动深入下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

活动二:**水的浮力。

1、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明确进一步**的目标。

2、猜想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1) 学生猜想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2) 讨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除了本身的原因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3)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发生了什么作用?

4)水对沉到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发生作用?发生了什么作用?

3、实验**水的浮力。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水的浮力。

2)学生展示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在这里要尽可能多的展示交流学生不同的实验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全班学生进行体验和实验。

3)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定性描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的开放性与自主性,教师不只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猜想,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法,而且在课堂上开设了一个“小小仪器室”,在“仪器室”里摆设许多研究材料:弹簧秤、钩码、橡皮筋、空塑料盒、尺子、桶装橡皮泥等。 ,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的活动不断深入。

]活动三:**沉浮的原理。

1、 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结果,生成新的研究问题:既然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在水中下沉?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并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

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从“物体的重量和受到浮力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原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点,引导学生在组内、组间相互交流,互相补充,在交流、碰撞、质疑的过程中完成对浮沉原理的基本认识]

三)拓展应用,**改变浮沉的方法:

研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这个环节能给学生的课后拓展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沉到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引向深入,延伸到课外]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分析。本单元是根据 科学3 6年级 课程标准 中关于材料的性质 用途。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自勺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 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 填空题 每空3分,共15分 1.地下水主要来自 和 2.海洋中的 使海水又苦又咸。3.海洋中 以上的生物生活在浅海,还有许多生活在 二 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每题3分,共24分 1.以下水域中,蓄水量最多的是 池塘 河流 海洋2.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水域。池塘 水库 小溪3.地下水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4单元测试卷。一 填空 1 纸是利用天然材料做成的。纸的主要原料是 用 等也可以造纸。2 学习和生活中见到的纸有 等。3 我们通过采用等方法,发现了金属的性质有 等。4 写出两种生活中常见的人造材料 二 判断1 木材 羊毛 石头等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是天然材料。2 造纸术是我...